机械 徐工距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

机械 徐工距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机械 徐工距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机械 徐工距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仅用30年徐工走向了世界
【机械|徐工距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徐工是徐州工程机械集团的简称 , 是一家大型国有独资企业 , 于1989年设立 , 时至今日它已经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超大型工程机械制造商 , 与三一重工 , 中联重科成三足鼎立之势!在国际工程机械领域也同样具备了强势的影响力!在2020年的全球50大工程机械制造商排行榜中 , 徐工强势进入榜四的位置!可谓是给国人赚足了面子(排名依据企业规模)!徐工更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 , 连续28年来位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在2020年的《财富》中国500强排名中 , 徐工排第200名!而取得这些成绩仅仅只花了30年的时间 , 我们不得不感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性的优势!尤其这些年 , 徐工借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大潮 , 以及在“中国制造2025”的引领下 , 徐工不断推动创新变革 , 在高端智能化领域更是取得了十足的发展!徐工的起重机的销量连续多年排名第一!

徐工机械几乎涵盖了工程机械的所有领域

徐工在2020年的销售额位列全球第四
徐工如何引进技术
清楚徐工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 , 徐工挖掘机技术得益于1995年卡特彼勒在徐州建立的170000平方米的挖掘机工厂 , 而同一年 , 利勃海尔授权给了徐工生产三种型号的全地面起重机 。 坦率的说 , 徐工机械在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产品层次上 , 与国外先进企业还有不小的差距 。 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 , 徐工机械技术升级的途径还是以逆向研发为主 , 但是这种方式就好比抄作业 , 确实可以积累做题的经验 , 但是遇到更难的题便会束手无措 , 而徐工发展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长期的外部引进消化吸收 , 导致了无法推动技术的原始创新 。 但是 , 一些朋友不禁会问 , 既然如此 , 徐工为何能有今天?要知道这类国有独资企业绝对是嫡系亲儿子 , 他们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 比起一穷二白的民营企业那必定要甩开几条街 , 资金保障、政策扶持以及市场保护那必须是到位的!更何况徐工诞生在了一个拥有14亿人的基建狂魔的国家 , 想不发财都很难!


1995年的卡特在徐州设立挖掘机工厂

徐工大器略显尴尬
我们进入徐工官网的产品中心 , 随意翻看那些“大器” , 发现它们的详信息的第一条赫然写着“原装进口......”并且是在第一行的位置 , 徐工明显是把这些产品的“某些部件的原装进口”作为了他们产品最大的卖点 , 这是骨子里的自卑还是无奈?开挖机的朋友应该知道徐工挖掘机御用发动机一般都是美国康明斯的 , 液压件一般都是来自日本或是德国 , 电控主要得益于日本的技术 。 更甚者 , 像XE7000这种给国人扬眉吐气的超级挖机的空气滤芯 , 竟然也需要从美国进口!徐工大器的核心或是基础零部件的工艺是相对滞后的 , 与主机产品迅速发展并且拥有鲜亮光环形成巨大反差 。 下游企业无法为咱的国之重器助上一臂之力 , 实在是令人惋惜!一旦贸易战升级 , 这些不仅仅是卡脖子这么简单而是非常要命的 。 反观配套的国产发动机、变速器、驱动桥、大流量高压泵、阀、密封件、高强度紧固件等基础零部件的质量可靠性确实差了一点 , 这当然不是小编的一家之言 , 用挖机兄弟的话说 , 毕竟徐工的价格在那 , 玩的就是性价比 。


大国重器的心脏病严重的卡住了徐工的脖子

“原装进口”显然成了徐工最大的卖点

这款神州第一挖除了三大部件需要进口 , 连区区一个空气滤芯都要来自遥远的海外
徐工面临的问题
事实上所有的技术后进的企业都是要经历山寨之路 , 其中包括美国的卡特彼勒 ,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 , 卡特彼勒掌握了最先进的发动机技术 , 使得其得以壮大!而到了80年代 , 卡特彼勒因为液压技术的滞后 , 不得不使用日本三菱液压技术 , 而60年代小松则是因为发动机技术滞后被迫引进康明斯发动机!而当今小松与卡特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两个工程机械的巨头!他们都是从引进、采用和吸收进从而实现超越的 。 徐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采用的“引进—测绘—制图—装配—改进—成型”的逆向开发模式 , 但是徐工作为主机的生产企业 , 一直无法全面兼顾配套部件 , 这也是目前国内大型机械制造商的“重主机轻配件”的通病 , 这以弊端的恶果是显而易见的 , 想要使得主机获得更好的表现和耐久性能 , 徐工必须依赖进口 。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 , 我们就引进了德国力士乐的液压技术 , 但是至今没有被完全消化吸收 , 主要问题在于 , 生产这类配件的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 , 想要全面消化吸收 , 除了要有能力也要投入巨量的资金 , 而对于中小企业绝对是无力承担的 。 所以像徐工这类世界级的跨国企业想要在短时间内想要获得国内生产的合格的配件是有一定难度的 。 加上这几年外资也在加快在我国投资设厂的步伐 , 一旦这些卡脖子的核心技术被限制引进 , 国内这些工程机械制造商的命运可想而知!所以你认为国内我们的机械制造商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欢迎留下你的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