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皮行:民间的坐堂医和药铺是医不离店,店不离医



江湖上的“皮行”是卖药的总名 , 不仅包括游方郎中 , 也包括坐堂行医者 。
都说“生老病死”是人的四件大事 。 生是开始 , 死是结束 。 从冥冥中来到这个世界 , 最后又回到冥冥不可知的地方去 。 在这个过程中 , 人不可能一生没病 。
医生这种称呼最早起源于唐代 。 而“郎中”最早是战国时的官名 , 宋代之后 , 在医官中设有“郎”这一级 , 民间开始称医生为郎中 。

江湖皮行:民间的坐堂医和药铺是医不离店,店不离医
本文插图



北方民间 , 都把医生称为“大夫” 。 “赤脚医生”是文革这一特定时期对农村疾病防治工作人员的称呼 。 这里的“赤脚”是指不脱离农业劳动 , 这种人员一般经过短期培训后 , 边劳动边行医 , 不拿工资 , 由生产队记工分做报酬 。 所在的机构叫大队卫生室 , 卫生室的收入归大队所有 。

江湖皮行:民间的坐堂医和药铺是医不离店,店不离医
本文插图



早先的中医药堂铺 , 集制药、卖药、行医三位于一体 。 既是药材的主要集散地 , 也是医生诊病治病的工作地 , 同时也是病人求医问药的地方 。
在民间 , 医生与药铺的关系有三种情况 , 第一种是像胡雪岩一样 , 本身是医生兼开药铺 , 自己的处方在本店取药 , 既方便又安全 , 同时也应邀出诊为病人看病 。
第二种是商家开药铺 , 为了吸引顾客特聘当地有名的中医来店中坐堂行医 , 当场抓药 , 方便了病家又提高了自家药铺的知名度 。


江湖皮行:民间的坐堂医和药铺是医不离店,店不离医
本文插图



第三种情况是偶有一些药铺本身无人行医 , 但是同附近的医生建立有密切联系 。 只要他开出来药方 , 必然指名让病人到某某药店去取药 。 甚至药方中的某味药材或引子只有某某药店才有 , 使得病人不得不到此店买药
【江湖皮行:民间的坐堂医和药铺是医不离店,店不离医】当然药店会给医生一定的抽头 , 也就是回扣 。 或者按月给医生打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