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兽 临期食品,不是个什么好生意( 二 )


不可否认 , 门槛较低和同质化等问题始终是零食行业难解的痛点 , 这也导致如今“贴牌”零食盛行、新品数量大幅上涨 。
以三只松鼠、来伊份和百草味等品牌为例 , 单品数量均有数百之多 , 其中销售情况不理想的单品就成为了临期食品市场的“货源” 。
除此之外 , 进口食品也是临期食品食品的“大户” 。
一方面 , 目前中国零食进口市场近千亿 , 2019年进口食品规模更是同比增长了23.4% 。 但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 , 开始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 , 小品牌甚至伪造品牌在市场中屡见不鲜 , 而这些商品以极低的价格流向了临期食品市场 。
在北京经营着一家40平方米“进口食品折扣店”的周安表示 , 供应商的货源中一线品牌商品数量极为有限 , 还有部分是大牌子卖不出去的口味 。
“商品大多是二三线的国内外小品牌 , 很多消费者都是一次性购物 , 甚至很多消费者并不认可这些品牌 。 ”周安称 。

另一方面 , 进口食品要通过国外品牌商和海关运送至国内 , 再由区域经销商层层经手 , 最终到达零售终端 , 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 , 这也加速了食品向“临期”转变的过程 。
艾媒咨询调查显示 , 有近半数的消费群体更倾向于在大型超市购买临期食品 , 而大部分消费者主要是出于“试错成本低”的心理冲动消费而购买了临期食品 。
目前 , 临期食品的市场和货源都更加向规模企业靠拢 , 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 且市场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消费群体 。
3
临期食品“不唯美”
临期食品这门生意 , 并不好做 。
临期食品的抗风险能力并不强 , 食品容易过期和变质 , 一旦遇到疫情这类风险 , 供应链断裂或线下销售渠道停滞 , 商家所承受的损失就很难弥补 。
【灵兽|临期食品,不是个什么好生意】在这些商品流向消费者手中时 , 也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商品都符合标准 。
成立于2016年的好食期是一个线上临期食品特卖平台 , 在2018年7月获得了阿里巴巴领投的1.1亿C轮融资 , 据其官方资料显示 , 用户规模近1亿人 。
好食期将临期食品按照保质期时长和销售量等因素将上万种产品以低折扣的价格出售 。 其原本的目的是利用临期价格杠杆触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 进而通过提升产品的周转率来降低损耗 。

但好食期近些年也问题不少——在黑猫投诉平台中 , 有消费者反应其虚假宣传、货不对板、拒不发货以及商品存在质量和包装问题等 。
业内人士表示 , 临期食品可谓是成也“流量” , 败也“流量” , 比其他业态更需要整合线下和线上渠道 。
近年 , “致力打造低价折扣新零售”的好特卖将版图向一线城市延伸——在北京地区 , 好特卖门店已达到11家 , 且门店多位于中心商圈内 。 据不完全统计 , 好特卖在北京地区线上微信会员群超百个 。
《灵兽》在北京一家好特卖门店发现 , 三四线进口品牌和国产零食在店内占比较大 , 一线品牌占比仅占二至三成 , 甚至某些一线热销品类和其他渠道相比 , 价格相差不大 。

作为已初具规模的好特卖 , 也仍难逃被消费者吐槽很多商品“没听过”、“不好吃”的情况 , 甚至门店会因为货源紧缺在白天时段就停止经营 。
目前 , 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都有临期食品促销货架;盒马鲜生也设置了专门的临期商品区域 , 各方销售渠道都在优化 , 临期食品流入下级市场的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少 。

据了解 , 便利店连锁品牌便利蜂部分门店也已经布局临期食品折扣专柜 , 并摆放在门口明显位置 。
未来 , 三四线进口零食品牌的占比可能更多 , 很多打着临期食品店旗号的品牌或许更像是“进口零食折扣店” 。
这并非大众市场 , 临期食品店经营风险依然不小 。 (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