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cent 腾讯高层谈“造车”:过,我不跟( 二 )


一旦无人驾驶从真正意义上落地,人们的身体就能够从驾驶任务中得以解放,对于车内娱乐和社交的需求也会进一步释放 。
腾讯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
比如,微信作为用户量超 12 亿的国民级的 APP,已经完全收获了用户的心智,影响力也早已超出了社交功能本身 。
就目前而言,腾讯的车联网产品已经集成到了从高端车到平价车,从纯电动车到混动车的各种范畴的车舱内 。
除了车联网,腾讯在 2016 年开始布局自动驾驶 。腾讯自动驾驶总经理苏奎峰详细介绍了腾讯的自动驾驶战略:

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和级别,而是做平台和工具链,与腾讯的大战略保持一致 。
眼下,腾讯自动驾驶已经有了不少成果,比如大数据云平台、仿真测试平台和高精度地图平台 。
其中,腾讯的仿真平台 TAD Sim 正在与多地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国家部委,以及国内多个车企展开合作,其中包括国家智能网联(长沙)测试区 。
具体来说,仿真测试能够解决自动驾驶实车测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包括自动驾驶量产需要的测试里程长、时间长、成本高;极端场景、危险工况测试难,危险性大;相应交通法规及保险理赔机制缺失;国际间技术竞争和标准不统一等 。
Tencent 腾讯高层谈“造车”:过,我不跟
文章图片

眼下,基于与出行服务、智慧交通等业务的联动,腾讯已经通过软件打通了人-车-路-云的闭环 。
可以见得,对于智能汽车而言非常关键的多个软件环节,腾讯已经进行了前瞻的布局 。
另一方面,2020 年,腾讯在汽车交通领域共进行了五十多笔投资,涵盖了整车制造、车联网、智慧出行、自动驾驶、二手车服务、汽车销售等方向,几乎囊括了汽车的全产业链 。
其中,对于蔚来汽车、易车网、滴滴出行几个项目,腾讯进行了几乎是全成长周期的投资 。
值得注意的是,2020 年 7 月,腾讯斥资了 7070 万元增持蔚来的股份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文件显示,腾讯控股在那期间对蔚来汽车的持股比例从 15.1% 提升至 16.3%,成为蔚来的第二大股东,投票权仅次于李斌 。
尽管目前腾讯一直强调“不造车”,但若某天腾讯决定给这些软件套上一个属于自己的车壳,也不是没有可能 。
腾讯不造车是损失吗?
复盘过往几年科技巨头们的战略迭代,他们内部大多经历了一场从上至下的大变革,涉及战略打法梳理、组织架构调整等 。
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To C 立身、To B 立命 。
不管你相信与否,B 端战场启动之键已被按下,相关风口也正引发新一轮技术输出的跨界之战 。而腾讯也正举集团之力吹响产业互联网号角,汽车产业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
不过,当眼前之人都调转矛头选择造车时,腾讯缩回了欲望之手 。
这种从软件切入的玩法是否会阻碍腾讯的 To B 美梦?
答案也许恰恰相反 。
PC 时代,最赚钱的并非 PC 厂商而是微软、英特尔,一个守住了操作系统、一个握住了核心芯片 。
新造车时代,尽管车企通常拥有动力总成的知识产权,并拥有自主制造的能力,但发动机已被解耦为独立的三电模块,动力总成的知识产权将被电动化,从而被电池、电控的寡头控制 。
从这个角度来看,车企的话语权在新一轮的技术革新中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软件平台和内容生态越发成为时代特点 。
此前在回答为何不造车的理由时,华为轮值总裁徐直军直言不讳:
未来汽车价值的构成 70% 不会发生在传统的车身、底盘等部件,而是在自动驾驶的软件、以及计算和连接的技术上 。
未来自动驾驶用户所付出的大部分费用,也将会集中在新增技术上 。未来汽车的形态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
面临换代的历史节点,汽车软硬件相关的规模玩家都在跃跃欲试,意图成为汽车业新的霸主 。
而这,或许也是腾讯的绝佳机会 。
一来内容生态成熟;二来互联网生态圈庞大,选择从软件层攻击或是腾讯“玩车”的捷径 。
【Tencent|腾讯高层谈“造车”:过,我不跟】同时,不做造车竞争对手、只提供服务的腾讯,有可能会获得更多车企的青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