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升空!空间站核心舱发射,中国载人航天进入最后一步

“天和”核心舱的发射
正式拉开了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序幕
“天和”升空!空间站核心舱发射,中国载人航天进入最后一步
文章插图

北京时间4月29日11时许,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发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图/中新网
本刊采访人员/彭丹妮
今年4月19日,是世界第一座空间站“礼炮一号”升空50周年纪念日。10天后,中国空间站“天宫号”的核心舱也发射了。
迄今为止,人类已研制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三种载人航天器。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因运行时间短、容积小,因此主要用于天地往返运输,为空间站接送航天员和货物;而空间站则具有寿命长、容积大、功能强、载人多等优点,是开发太空资源的理想基地。
中国空间站研制工作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航天五院空间站任务总指挥王翔介绍,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天器,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满足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工作以及地面航天员寻访的载人航天器,代表了当今航天领域最全面、最复杂、最先进和最综合的科学技术成果。
“中国今年的航天重点就是空间站,基本上大量的钱就砸在上面了。”国家天文台行星科学家郑永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和明年,中国将接续实施11次载人航天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
太空之家
“天和”核心舱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约50立方米,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是中国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航天器。航天五院相关设计师介绍,核心舱的体积非常大,长度比五层楼房还要高,直径比火车和地铁的车厢还要宽不少,体积比国际空间站的任何一个舱位都大。
核心舱是空间站的指挥控制中心。具备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保障空间科学实验等能力;密封舱内配置有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以及锻炼区,能够为航天员工作和生活提供舒适良好的保障条件。
“天和”升空!空间站核心舱发射,中国载人航天进入最后一步
文章插图

图/中新视频截图
这里配置了微波炉、冰箱、饮水机、折叠桌等家居,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抗阻拉力器等健身器材,以满足航天员日常锻炼,舱内情景照明可由手机APP控制。此外,核心舱还配了天地视频通话设备,可以实现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还有可以支持航天员收发电子邮件的测控通信网和相关设备。
航天五院空间站任务总指挥王翔介绍,此前中国航天员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高纪录是33天,所必需的水和氧气由航天器直接送入太空。为了航天员可以待得更久,这次空间站设计了可再生系统: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会通过冷凝水方式回收,排泄的尿液也会回收净化,重新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使用;电解制氧时产生的氢气与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将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氧气。
核心舱成功发射后,下一个执行任务的将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之后再发射载人飞船,“天舟二号”和核心舱实行对接后,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二号”飞船也将进入发射准备阶段。其中,空间站各舱段将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货运飞船将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神舟载人飞船将由长征二号F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太空科研平台
按计划,中国空间站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运行在高度340至450公里的近地轨道,在轨飞行可达10年以上。空间站是人类飞往深空的前哨站,人类在太空中的大型科学实验平台。
中国天宫空间站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及“梦天”两个实验舱,整体呈T字型。作为长期有人照料的太空实验室,这里可以支持开展大规模、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实验,将搭载安装包括生物学、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等类别相关的科学研究实验设施。同时,将部署10 余个先进科学实验柜、舱外载荷安装平台以及共轨飞行的巡天望远镜,提供空间科学实验条件。
虽然空间站运行在低地球轨道上,与地面的距离不过几百公里,比起地球到月球、火星等天体的距离近很多,但是这里已经进入了太空,可以获得微重力环境,这为许多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微重力环境下,会出现液体和气体由重力导致的自然对流基本消除、液体中浮力消失、由于物质密度不同引起的沉浮和分层现象也消失等现象。地球上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就不再适用,在这里,水变成了水珠,可以当乒乓球打。因此,微重力环境可以开展流体物理研究,括界面现象、多相流、复杂流体等。这一领域的研究对发展先进的空间流体管理、热管理等航天技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