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 为什么说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快充之都?
“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出自粤港澳大湾区企业 。说到大湾区,你首先会想到哪些关键词?可能很多人会脱口而出:中国硅谷!是的,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中国硅谷”也是大湾区标志性的关键词 。
文章图片
来自百度百科的介绍,粤港澳大湾区(英文名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缩写GBA)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已达7000万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
当然,粤港澳大湾区还有一个别称——世界快充之都 。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充电头网小编就跟大家聊聊 。
快充无处不在
快充应该对大家并不陌生,即使并不清楚其原理,但却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快充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就拿大家最熟悉的手机来说,快充已经成为每天使用刚需,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手机企业OPPO首先提出“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到现如今各大国产手机品牌发起的“快充普及风暴”,充电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
目前苹果、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魅族、努比亚等众多国际知名手机品牌纷纷在手机产品中加入了快充功能 。而其中国内手机品牌在快充方面的表现更为惊艳,40W快充已成为起步功率,65W快充屡见不鲜、100W超大功率快充似乎也不像是终点 。充电时间从原来的3小时缩短至1小时,再缩短至半小时,甚至部分机型仅需要17分钟就可以满血复活,用户使用体验大大提升 。
文章图片
在笔电方面,联想、戴尔、惠普、LG、苹果、宏碁、华为、小米等业界主流品牌最新推出的轻薄型笔记本电脑也均搭载了快充功能 。目前市面上具备快充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已经多达数十款,大功率快充的优势在笔电产品中得到充分发挥 。
除了手机、笔记本电脑之外,快充技术的应用领域包括了平板电脑、显示器、新能源汽车、电动工具、IoT设备等几大市场 。与此同时,USB-C接口也成为了快充技术大范围普及的产物,接口的统一,让全世界的数码设备实现互连互充 。一个充电器兼容大多数数码设备,让充电器多次重复使用,减少了电子产品丢弃对环境的污染 。
快充市场大爆发
以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为突破口,快充技术已经在逐步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场规模空前广阔 。充电头网也在前不久发布了一篇行业报道《快充市场到底有多大?》,为读者首次揭晓了这个数据 。
文章图片
目前全球快充市场可以分为七个板块,而从这七个终端产品在2020年的出货量数据中可以看到,快充普及度最高的手机、笔电、平板三大板块,产品年出货总量接近17亿台,占比超过了50% 。
按照1:1的法则,仅手机、笔电、平板这三个板块,每年就需要10亿个以上的快充配件,市场价值高达千亿 。而随着手机不标配充电器的浪潮兴起,这给第三方快充配件厂商的发展带来极大利好,据测算,自iPhone 12系列取消标配充电器以来,仅这一款机型就给市场增加了上亿台USB PD快充设备,并让数十亿规模的PD快充配件的市场得到释放 。
在快充即将覆盖的市场,如IoT设备、电动工具、显示器体量也非常庞大,总规模接近15亿台,尤其是IoT和电动工具市场,未来不可小觑 。
虽然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出货量仅在百万台,但很多新能源汽车都会在车内配备2-3个快充接口,这也就意味着快充芯片的用量将成倍增加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车载快充在未来也是将成为主要的应用场景 。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统计的仅仅是2020年一年的统计数据,此前快充设备的市场存量也将继续发货预热 。从2020年的终端设备出货量总体来说,我们的生活已经步入了快充大爆发时代 。
粤港澳大湾成为世界快充之都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充电是刚需,电源更是众多智能硬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就在快充技术普及和市场全面爆发之中,快充业界普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了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快充电源之都 。其原因主要有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荐阅读
- 初入职场的我们 《初入职场的我们》郑茹心为什么会离开?
- 视点·观察 充值App能和住同一家酒店的女性私聊?然而对方是“虚拟女性”
- 视点·观察 在线教育被曝开始裁员潮 应届生:我压根儿还没入职呢!
- 米兰时装周 王俊凯为什么能被受邀参加米兰时装周的呢?
- 飞行嘉宾 黄渤为什么中途退出《哈哈哈哈哈》?原因很现实
- 视点·观察 美团员工被曝通过钓鱼邮件获取拼多多薪资信息 检方:侦查阶段,不便透露
- 视点·观察 网红餐厅好评如潮?留心,说不定是刷的
- 视点·观察 研究:新冠封锁期间,世界各地城市的犯罪率显著下降
- 信用卡 为什么银行的人,追着你办信用卡?办卡送礼物,到底有什么秘密?
- 生猪价格 生猪价格正在下跌和上涨。为什么上升这么难?终于找到原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