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云平台 “开启青少年模式”有效吗?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6月实施( 二 )



中国消费者协会法律部 陈昂: 比如说我们之前收到了一个案例 , 一个小孩儿他用了他奶奶的身份证注册了一款游戏 , 他的奶奶因为年纪大了根本也不懂网络游戏 , 等到父母发现的时候 , 小孩子已经偷偷地往这个游戏里面充值了将近9000块钱 。 江苏的一个消费者说他的孩子从2019年的时候就开始上网玩游戏 , 等到2020年家长发现的时候 , 他已经充值进去十几万块钱了 。

大额打赏、游戏充值 , 在这样一个个案例中 , 许多家庭遭遇了经济损失和亲子关系的摩擦 。 它们带来一种真切的痛感 , 也让围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讨论 , 热度居高不减 。 如何给孩子们提供行之有效的网络保护?法学专家解读 , 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 , 有许多新的、具体的规定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 林维: 总共有17个条文 , 那么在这17个条文里面有一些新的规定 , 也把过去的我们有关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一些规章、行政法规里面的规定进行了吸收 , 进行了很好的借鉴 , 把它提升到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个法律的角度 。

针对网络直播引发的问题 ,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六条规定:
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为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时 , 应当对其身份信息进行认证 , 并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 林维: 直播打赏确实也是我们现在的一个问题 , 因为现在平台经济 , 尤其是直播越来越多 , 这次未保法也明确把16岁作为一个界线 , 16岁以下的就不能开通这个直播打赏的功能 , 16岁以上的才可以 , 符合特定的条件等等 。 这个其实跟我们其他的民事法律的规定是大体吻合的 。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佟丽华: 七十四条提出来 , 作为网络服务这种提供者 , 你不能提供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内容和服务 。 未保法也包括了网络的直播、网络的视频、包括社交 , 要在它的时间也好、权限也好、消费方面有特殊的的规定 。

智能手机 , 是当下未成年人接入网络最主要的终端设备 。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 , 对带手机进课堂的问题 , 也有非常具体的规定 。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佟丽华: 你比如孩子带手机到学校的问题 , 这次未保法提出 , 你没有经过学校的允许 , 不能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 , 带入学校了要学校统一管理 , 等于把这个权力授予给了学校 。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通过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 , 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 , 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 , 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 林维: 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 是一个多元共治的问题 。 家长是最重要的 , 那么当然国家、社会、学校等等 , 都需要提供更多的保护措施 。 家长应该首先承担起教育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第一责任人 , 但实际上家长有的时候是束手无策的 , 青春期的孩子是比较难办的 。

中国法学会会员部副主任 彭伶: 如果说这些规定能够落到实处 , 那么我们大部分的中小学生在学校的期间 , 他是无法接触手机的 。 孩子最重要的上网控制 , 我想还是在课余的时间 , 那么这个任务谁负有第一责任呢?那还是家庭、家长 。
未成年人模式有效吗 技术专家做实验
未成年人如今能随时随地接触网络、从中获得个性化的信息 。 这也给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监管带来了许多挑战 。家长对孩子的上网习惯是否足够了解呢?他们对网络给孩子所带来的影响又有怎样的观察和态度?

有家长担心孩子沉迷游戏 , 视力正在严重下降;也有家长担心不让孩子接触网络 , 他们可能会与这个智能互联的世界脱节 。 与此同时 , 许多家长都注意到了各大网络平台陆续推出的未成年人模式、防沉迷模式 。 当我们打开常用的一些应用程序时 , 都会弹出这样一个提示 , 监护人可以通过设置监护密码 , 开启相应的保护模式 。 它们从某种程度上为家长提供了监管工具 。 但对于这种模式的有效性 , 大家看法不一 。

总台央视记者 杜思源: 如今 ,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还有一些可穿戴式的终端设备 , 将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连接入一个智能化的网络世界之中 。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 , 许多网络游戏平台、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 , 都相应地推出了防沉迷模式和未成年人模式 。 这些模式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 , 是否行之有效呢?今天我们请到了几位技术专家 , 通过实验 , 为我们带来解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