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 跨越山海送岗传技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同心奔小康】
福州、定西携手推进东西部劳务协作带动脱贫致富——(引题)
跨越山海送岗传技(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逸萌
“定西的高天厚土开阔了我的襟怀 , 那里的风霜雨雪磨炼了我的意志……”
“偶然得到消息 , 可以去福州学习技能 , 学费、住宿费全免 , 我心里很激动 , 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前不久 , 在福建福州市三坊七巷南后街 , 一座朗读亭里传来鲍道榕、张萍饱含深情的声音 。 他们一位是前往甘肃定西市劳务工作办公室挂职的福州干部;一位是福州第一技师学院的老师 , 100多名定西孩子的“福州妈妈” 。
他们讲述的分别是自己的挂职体会和学生写给张萍的一封信 , 一起诉说着一段跨越2000多公里携手共谱东西部劳务协作的故事 。
4年前 , 福州结对帮扶定西 , 一段跨越山海的“福定情缘”由此诞生 。 4年来 , 福州累计帮扶定西贫困劳动力就业6.5万人次 , 从定西到福州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总收入达2.6亿元 , 直接带动10多万名定西贫困人口脱贫 。
让人吃得惯、住得好、留得下
2017年初 , 一个“十百千万”计划在两地生根发芽:在2020年前 , 支持定西在福州建立10个劳务工作站 , 为定西培养100名职业技能“双师型”教师 , 扶持1000名定西贫困家庭大中专学生和毕业生到福州实习、就业 , 组织输转1万名定西农村贫困劳动力到福州就业 。
令人没想到的是 , 这一共同展望的劳务协作目标一开始就被“泼了冷水” 。
据福州市人社局局长王命瑞回忆 , 2017年2月 , 福州赴定西组织招聘会 , 80多家企业参加、提供8000多个岗位 , 现场达成意向性签约1500多人 , 可真正到福州就业的只有89人 。
岗位都送来了 , 为何人却出不来、留不住呢?
经过10余次深入定西贫困乡镇、村调研走访发现 , 人岗不匹配、待遇低、气候饮食差异大等原因成为阻碍贫困户来榕务工的“绊脚石” 。
为此 , 福州创新提出“千岗面向定西招聘计划” , 筛选一批社会责任感较强、管理规范、薪酬待遇较高、岗位适合的企业作为定西贫困劳动力就业基地 , 每年提供2000个岗位招收定西建档立卡贫困户 。 针对首次来福州就业的 , 每人发放500元交通补贴和1000元一次性生活补贴;除企业工资外 , 在最初6个月内每人每月补贴600元;稳定就业半年的 , 每个月补助2000元 。
为了让定西员工吃得惯、住得好、留得下 , 福州企业设立定西食堂、改善住宿条件、提供夫妻房等 , 让定西务工人员安居乐业 。 为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尽快上岗上手 , 福州企业指定一位热心老师傅进行“一对一”技能提升培训 , 每培训一名 , 给予老师傅200元补贴 , 共有2008名老师傅加入培训计划 , 手把手教定西员工 。
送岗传技斩“穷根”
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 彻底斩断“穷根” , 针对定西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两后生”(初、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的学生)及贫困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三免两补”和“三定”招聘举措相继实施 。
从2017年2月起 , 对“两后生”采取免交学费、免学杂费、免住宿费、补贴交通费、补贴生活费的“三免两补”政策 , 全额资助就读于福州职业技工院校;从2017年8月起 , 福州市国企、事业单位针对定西建档立卡户的高校毕业生开展定向定岗定制招聘 。
得益于“三免两补”政策 , 来自定西陇西县的林彦强从曾经的辍学青年成长为一名优秀厨师 。 4年前 , 父亲生病 , 昂贵的医药费让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 林彦强放弃高考 , 准备外出打工时 , 福州技能扶贫政策的“东风”将他送到了福州第一技师学院 。 他努力学习、苦练技能 , 如今已成为一家餐厅的大厨 。
林彦强的故事并非个例 , 已有264名“两后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打开了通往新生活的大门 。
2020年11月 , 在福州市工人文化宫广场“新福州人”集体婚礼现场 , 许婧、许飞这对姐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 来福州前 , 姐弟二人家境贫困 , 日子艰难 。 2017年许婧通过定向招录 , 入职闽侯县白沙镇中心卫生院 。 追随着姐姐的脚步 , 2019年许飞来到福州 , 成为一名电力线路安装工 。 姐弟两人不仅在榕城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 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
4年来 , 福州累计招聘381名定西建档立卡户高校毕业生进入当地企事业单位工作 , 人均年收入超过7万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