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 亚洲最大种质库 52万份种子经过层层关卡才能进来“沉睡”

袁隆平用了50多年时间 , 把一颗稻种变成了“超级稻” , 而在北京西北三环 , 国家作物种质库长期库里 , 包括水稻在内更多的珍贵种质资源正在低温环境下冬眠 。作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种质库 , 这里共保存着45.1万份珍贵种质资源 , 除此之外 , 还有6.9万份保存在全国各地种质圃中 , 加起来共计52万份 。
作为国家最重要的资源战略储备之一 , 这些种质资源可在库里保存50年以上 , 在需要的时刻随时能被从容唤醒 。
数十万份种子从哪里来?5月下旬 , 新京报采访人员探访了国家种质库 , 密封盒里每一粒种子背后 , 都有一段特别的故事 。故事是昔日的故事 , 种子却总能面向未来:即便那些沉睡数十年的种子 , 只要一点水 , 就会长出根芽 , 开启全新的生命之旅 。
视点·观察 亚洲最大种质库 52万份种子经过层层关卡才能进来“沉睡”
文章图片

探访国家种质库 。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巍 摄
973份高粱在长期库里“冬眠”了37年
海淀区学院南路80号院里 , 一栋砖红的三层小楼 , 就是国家作物种质库 。新京报采访人员前往种质库探访时 , 午后的北京室外气温已经达到30℃ , 但在种质库里 , 则始终保持着零下18℃的气温 。库门口的衣架上 , 几件军绿色棉衣就是专门为入库人员准备的 。
穿上棉衣 , 首先进到一个狭小的房间 , 阵阵凉意 , 房间的实际温度控制在零上4℃ 。“这个房间叫做缓冲间 , 是在零下18℃长期保存库和外面室温间的一道缓冲 。一方面 , 它可以阻断零下18℃与外面的直接热量交换 , 可以保障种质存储环境的安全稳定;另一方面 , 如果种质资源从室温直接降到零下18℃ , 巨大的温差可能会造成潜在不良影响 , 因此 , 种质资源入库前会在这里停留一天 , 平衡温度后 , 才会进入零下18℃ 。种质出库时 , 也需要先在缓冲间平衡温度 。”中国农科院副研究员辛霞称 。
视点·观察 亚洲最大种质库 52万份种子经过层层关卡才能进来“沉睡”
文章图片

进入种质库要穿棉衣 , 里面始终保持着零下18℃的气温 。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巍 摄
再打开一扇门 , 这才算正式进入到冷库 。一排排4米多高的深蓝色架子紧密排列 , 近乎将整个库房的空间占据 , 每个架子的每一层里密密麻麻存放着一个个圆形的金黄色小盒子 。这些盒子里面 , 就装着中国最珍贵的“战略资源” 。盒子的上面都贴着一张标签 , 标签上的一串编码正是种子的身份证号 。
“从这些标签上 , 其实也能够体会出明显的年代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标签是手写的 , 后来是打印的 , 近十年来则是带条形码的标签 。”辛霞介绍 , 从1986年建成至今 , 这里已经保存了来自全国以及国外的种质资源45.1万份 , 其中 , 由河南农科院粮作所提交的973份高粱是最早一批入驻的种子 , 这些高粱种子甚至比整个种质库正式建成还要早两年 , 已经“冬眠”了37年之久 。这973份高粱的标签就是手写的 。
“有限的空间只能留给独一无二的种子”
一粒种子要想真正进入国家作物种质库里妥善保存 , 必须经过层层“关卡” 。冷库外的接纳室里 , 工作人员会对一份份作物种子的样品进行“查重” , 如果发现与已入库保存的种质相同 , 就会剔除 。辛霞说 , “有限的空间 , 只能留给独一无二的种子” 。
从接纳室里出来的种子 , 会被送到隔壁的“发芽室” 。新京报采访人员探访当天 , 在发芽室里 , 几位工作人员正在给一批油菜种子“体检” , 入库的种子不能是死种子 , 要保证足够高的发芽率 。从牛皮纸袋里取出一些种子 , 小心翼翼地放入一个个透明的发芽盒里 , 里面有铺好的滤纸 , 适量的水 。“我们会根据作物种子的特点 , 选择合适的器皿、发芽基质、发芽温度等 。比如 , 大豆发芽需水量较大 , 在进行发芽率实验的时候 , 除了在种子下面铺上吸水海绵和滤纸 , 还会在种子上面给它盖上‘小被子’ , 加盖一层湿滤纸 。这样就能保证大豆种子快速而且均匀地吸水 。”在工作人员精心呵护下 , 一粒粒种子将在可以控温、控湿、控光照的发芽箱中慢慢长大 , 最短几天 , 最长十几天后 , 就会滋出根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