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 出彩临港人

虽然现在已经离开船队多年,但戴小杰一刻也没有远离过蔚蓝色的大洋。
临港 出彩临港人
文章插图
在上海海洋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参与船队从事金枪鱼的生产和科学研究,直到如今成为上海海洋大学的教授,戴小杰一直都在中国远洋渔业研究和保护的第一线,与海洋打交道,践行着上海海洋大学“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的传统。
恪守“渔权即海权”
一身朴素的装扮,在学院里见到其他老师和学生都会热情地打个招呼……虽然身为渔业专家、在国际上是中国海洋权益的代言人之一,但戴小杰依然很平易近人。
为了进行资源调查,采集生产一线的渔获量数据,自1989年首次出海参与渔业调查工作以来,戴小杰出海时间累计有5年之久,足迹踏遍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域,掌握了大量生产一线的渔获量和生物学数据,为国际谈判提供了数据支撑,被称为中国金枪鱼渔业的开拓者。
1991年,戴小杰从当时的上海水产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前身)毕业后,留校执教。3年后,他就开始了连续3年的出海生产实践。当时,他跟着中国水产总公司大西洋金枪鱼船队,一边投入艰苦的生产,一边还要收集数据进行科研。
“渔权即海权”,是戴小杰和同事们一直恪守的理念。对于戴小杰来说,近30年来专注研究的,一直是金枪鱼的渔业资源。
1996年开始,中国加入了大西洋金枪鱼养护国际委员会。戴小杰解释,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鱼类种群协定的生效,以及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逐步建立,这种高度洄游性的金枪鱼类的养护和管理由相关的沿海国和捕鱼国共同承担。
资源是与履行的责任对应的,为了获得渔业资源利用权,就要履行好责任并向国际展示得到认可。戴小杰和同行专家们做的,即是指导国内渔业企业如何履行责任,以及进行调研获得相关数据,在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每次的会议中更好地展示中国的责任履行情况,从而为中国争取相应的渔权。
登上国际谈判舞台
戴小杰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以中国远洋渔业协会金枪鱼技术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国际谈判,是1999年到西班牙马德里参加大西洋金枪鱼养护国际委员会的研究和统计常设委员会会议。
“当时我们还不太清楚国际规则,自己也没有数据,基本就是学习。”戴小杰回忆,但是参加这次会议也有收获,“我们发现了国内团队还有很多地方要提高,包括数据的收集、团队的建设等。”
在从0到1的突破后,中国陆续加入了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美洲间热带金枪鱼委员会等相关的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参与国际间的会议和讨论越来越多。
而且,随着近10年国内渔业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上履约表现评分也越来越高。“2017年在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对成员国履约表现进行的打分中,中国达到了96分,2018年履约表现达到了100分。”戴小杰自豪地说。
这些年,戴小杰曾50多次参加政府间金枪鱼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科学和管理会议。既能入海走进渔业生产一线,熟悉生产和管理经验,又能登上多边渔业国际谈判的舞台。与此同时,他从教20余载,还以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育人态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
临港 出彩临港人
文章插图
因为这些突出的贡献,戴小杰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众多奖项。所在的国际渔业履约团队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和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入围2018年度感动上海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获2019年度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度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从临港出发到大风大浪中去
在2008年上海海洋大学从杨浦区搬到临港后,戴小杰开始与临港结缘。最初,他和同事们要从市区乘一个多小时的班车来到临港,早上7点不到就要出发。“当时临港人很少,路上也没多少车,但现在S2上的车子越来越多,临港也越来越繁华了。”戴小杰说。
他还记得,地铁16号线开通的第一天,自己特意起了个大早,体验16号线的第一班车。“从龙阳路一直坐到滴水湖,真的比以前的公交车快捷得太多了。”戴小杰说,如今临港新片区不仅交通越来越方便,生活配套也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临港所处的位置对他们的日常科学研究也很有便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