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 “超级周期”进入“梦醒时分” 商品类基金承压

今年以来 , 大宗商品各板块轮番发力 , 以原油为代表的商品QDII基金、以有色金属、煤炭为代表的商品ETF纷纷创出阶段性新高 , 关于“超级周期”来临的论点甚嚣尘上 。 不过 , 在连续多日的冲高后 , 近几日商品类基金似乎进入“回落阶段” , 市场风格要变了吗?
中国证券报采访人员从多家基金了解到 , “超级周期”并未成为行业共识 。 有多位基金经理表示 , 大宗商品或将出现行业轮动机会 , 就算存在“超级周期” , 可能也已进入“下半场”阶段 。
商品类基金表现亮眼
2021年年初以来 , 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的节节攀升 , 周期性行业出现全面上涨 。 A股的钢铁、采掘、有色金属行业指数涨幅位列申万行业前列 。 与此同时 , 各类商品QDII基金亦是表现亮眼 。 去年表现最差的油气类QDII一举翻身 。 截至5月21日 , 华宝标普油气A年内回报率高达46.62% , 广发道琼斯美国石油A回报率为46.20% , 诺安油气能源和国泰大宗商品回报率分别为32.44%、29.58% 。
除了QDII基金外 , 商品ETF表现同样不俗 。 截至5月25日 , 博时自然资源ETF年内回报率14.30% , 南方中证有色金属ETF回报率11.97% , 国联安上证商品ETF回报率11.97% 。
嘉实基金资源精选基金经理苏文杰表示 , 今年以来 , 大宗商品价格加速上行 ,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全球经济需求持续好转;二是美国库存处于近10年最低位 , 需求不断好转将拉动补库存需求 , 相关周期行业需求也将得到提升;三是全球制造业库存处于低位 , 也有较强的补库存需求 。
阶段性回调不可避免
诺德基金投资经理黄伟告诉中国证券报采访人员 , 从全球的视野角度看 , 此轮疫情期间开始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很可能将进入尾声 , 阶段性回调不可避免 。 “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三大原因是各国央行货币宽松、全球经济复苏和部分关键矿产国供应仍因疫情受到抑制 。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 , 一旦关键矿产国的产能恢复 , 以及各国央行或早或晚会慢慢收紧货币 , 大宗商品难以持续高歌猛进 。 ”
金鹰基金认为 , 目前大宗商品上涨因素更多归因于供给端 , 该问题会随着海外疫苗的普及得以解决 , 国内政策可能也会因兼顾实体发展而出现变数 。 后续大宗商品价格能否持续走强 , 还有赖于需求端发力 , 而未来美国基建刺激的最终规模和时点还存在不确定性 , 就算大宗商品有“超级周期” , 可能也已进入了“后半场” 。
这是否意味着商品类基金投资机会减少?黄伟称 , 如果大宗商品及其相关行业出现一波显著回调 , 届时行业轮动的机会又将可能再次倾斜 , 可以关注有色金属相关产品的投资机会 。
【中国证券报|“超级周期”进入“梦醒时分” 商品类基金承压】 黄伟指出 , 首先 , 从中长期看 , 全球宏观经济对有色金属的内生需求增长趋势不变;其次 , 本轮美国地产周期、基建刺激计划会在未来几年拉动对有色金属的需求;第三 , 全球各国的碳中和规划催生的新能源需求将加快对有色金属的需求;第四 , 在供给方面 , 2020年以来的全球疫情不仅影响了全球的矿产和库存 , 还造成采矿业扩大再投资的停滞 , 导致未来各种有色金属的供给增加显著慢于此前的预期 。 “需求增长多重因素叠加 , 而供给增加是延后的 。 综合考虑供需两方面的变化 , 不排除一些有色金属品种未来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 ”黄伟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