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 等一个人,陪我去南浔( 二 )



1851年5月 , 英国伦敦万国博览会 。
来自湖州的荣记湖丝 , 洁白、柔软、富有弹性 。
西方人打开一看 , 纷纷被惊艳不已 。
6年之后 , 一个英国丝商代表团来到湖州南浔 。
他们后来写了一份考察报告 , 写的极具诗意 , 说南浔:
“几乎家家养蚕 , 户户缫丝 ,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湖丝的味道” 。

湖州辑里丝的畅销 , 直接带来了南浔的兴旺发达 。
使这个小镇在此过程中 , 积累了巨额财富 。
以至有民谚云“湖州一个城 , 不及南浔半个镇” 。
至清光绪年间 , 南浔开始出现「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这一说法 。

「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 , 即南浔的富商 。
他们资本雄厚 , 因湖丝发家 。
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者称之曰「象」 。
五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过千万者 , 称之曰「牛」 。
其在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达五百万者则譬之曰「狗」 。

其中四象最为出名 , 分别是:
刘镛家族 , 张颂贤家族 , 庞云曾家族 , 顾福昌家族 。
曾有民谣云:
“刘家的银子 , 张家的才子 , 庞家的面子 , 顾家的房子” 。
其中又以刘家为首 , 是南浔名富其实的首富 。

刘家的发家人名叫刘镛(非刘墉) 。
刘镛发迹后 , 于1885年开始建造私家花园及家庙 。
因慕元宋书画家赵孟所建「莲花庄」之名 , 而为自己的私家花园起名为「小莲庄」 。
这幢花园极其风雅好看 , 每个来南浔的人 , 都会为其赞叹 。

03
书香南浔
南浔以其璀璨的人文 , 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
明朝时期 , 南浔人文渐盛 , 人才辈出 ,
被誉为「九里三阁老 , 十里两尚书」 。
那里除了走出了三阁老、两尚书外 , 还产生了许多进士、举人、贡生、诸生 。

一个乡镇 , 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 , 就走出了这么多的高官和知识分子 ,
实属难得 。
而后来 , 撑起南浔文脉的 , 是那里的商人 。
也就是「浔商」 。

南浔的商人 , 在清末民初的战乱后 , 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儒雅“绅商” 。
有人说:
“如果想仔细认真的了解南浔这个地方 , 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 , 至少也要让客栈的老板给你讲一讲南浔当年的繁华盛景 , 几大家族的沉浮和在中国近代的影响 , 我们是找了客栈老板来介绍的 , 很详细 , 听起来真是很神奇 。 ”

走进一家宅院 , 你会看到墙上写着这样的文字 , 那是老一代的南浔商人对后代的教诲:
“后代要读点书 , 这一条很重要 。 ”
南浔的商人知道 , 想要做好生意 , 不仅要有人脉 , 而且不能封闭自己 , 开眼看世界 。
所以要多读书 , 这样家族事业才能源源不断传承下去 。

当年的南浔大家族 , 极其注重文化积累 。
他们儒雅深厚 , 关注社会 , 热心公益 , 崇尚平等 。
他们建学校 , 办藏书楼 , 赡养孤寡 , 资助族内的子弟读书 。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 , 是张静江 。
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的他 , 对孙中山的革命给予了巨大经济上的支持 。
以至于孙中山先生称他为「革命圣人」 。

张静江故居里写到 , 他告诉孙中山先生我非常仰慕您 , 如果革命需要资金 , 只需要发电报告知我 , 自然会将钱寄过去 。 此后张静江多次提供资金 , 只要孙中山的电报到了 , 资金也就过去了 。

白岩松曾去过南浔 , 后来他在书里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地人领他去嘉业堂藏书楼 , 讲解员是这样介绍的:
“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 , 你们看 , 这家第三代就出了个文化人 。 第三代这个文化人爱书成痴 , 把前两代积累的巨大财富全买成了书 , 一共有十七万册孤本、善本 , 建成这座藏书楼 。 ”

现在 , 这座藏书楼是南浔最著名的古迹之一 , 也是浙江图书馆的分馆 。
周恩来总理在解放南浔之前专门有一个批示 , 告诉解放军这里有座藏书楼 , 不许炮火轰击 , 要保护 。
于是后来 , 来到这里的人无不感叹 ,
幸好第三代是个“败家子” , 把祖辈积攒的金钱都“败”成了文化 , 让这个家族因此流芳百世 。

04
中西合璧
南浔 , 一座不一样的江南小镇 。
它一直不在热门古镇名单中 , 没有乌镇盛名 , 没有周庄喧闹;
乍看这里碧水环绕 , 流水人家 , 与传统江南水乡格局无异 。
若细看 , 却处处是惊喜 。

清末民初 , 富甲一方的南浔 , 开始出现瑰丽的中西合璧建筑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