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 中国最年轻发射场再次刷新纪录

5月29日晚8点55分,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托举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与一个月前同样在此升空的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
历经为期10天的推迟发射,长七火箭最终以完美表现完成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工程拉力赛的第二棒。文昌发射场也再次经受住考验,面对火箭在发射区“超长待机”的难题,他们提供了“超长续航”配套保障。
时间拨回10天前,5月19日晚,文昌。
火箭已按流程完成大流量加注,一切都在按部就班进行。明亮的发射测试大厅内,“01”指挥员和分系统指挥员嘹亮干脆的口令声不时响起。火箭开始加电测试,各项数据从发射区传来。
突然,一个报告故障的声音让大厅瞬间安静下,所有人心头一顿:天舟二号任务因技术原因推迟发射。
文昌|中国最年轻发射场再次刷新纪录】推迟发射,意味着火箭将在塔架进入“待机”状态。但火箭的“待机”绝非给电脑按个按钮那么简单。首先,要尽快泄出大量低温推进剂,将火箭切换至安全状态。
一时间,日夜的交替在这座发射场失去了意义。
文昌 中国最年轻发射场再次刷新纪录
文章插图

反复被汗水浸湿、风干的工作服。
包括动力、加注在内的多个系统连夜投入繁杂的新程序,工作人员在闷热的塔架内部以最快速度完成管路对接、杂质吹除等操作。由于部分操作的位置空间狭小逼仄,岗位人员刘德才被割破了手背,一瞬火辣辣的疼痛后他将手在衣服上轻轻擦了擦,简单包扎后迅速返回现场连接下一条管路。
尽管环境条件艰难、多种状态交织,塔架内的工作仍然紧张有序、一气呵成,待那些穿着深蓝色工作服的身影再次走下塔架,已是清晨时分。
文昌 中国最年轻发射场再次刷新纪录
文章插图

一名穿着低温防护服的操作手和同事在讨论接下来的加注现场工作
与此同时,发射区的空调系统值班室聚集了好几名操作手和指挥员,他们刚开完部署后续工作的短会。火箭在发射区“超长待机”意味着多个系统要跟着进入“超长续航”状态,其中就包括空调系统。相比于具备封闭厂房的技术区,如今位于发射区的火箭几乎算是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加上这段时间为配合各项测试工作,火箭测试口需频繁打开,这些都对空调系统保障箭体内部温湿度提出了很高要求。
“由于任务调整,空调设备运行时间比原计划增加了10余天,无疑是一次对机组稳定性的巨大挑战。”空调系统指挥员施云山说。每天在塔架内部爬上爬下的定时巡检产生的除了上千个数据,还有空调系统操作手被反复浸湿、风干进而酸臭的衣物。
类似的情况在供气、测量等系统比比皆是。发射区的管路走势复杂、盘根错节,供气系统无一人脱岗、无一岗误操作,始终为火箭提供干燥洁净的各类用气。测量系统全天候监测火箭工作状态,部分岗位连续坚守逾60小时,几乎“钉”在了工位上。很多计划本次任务成功后休假的人则在第一时间主动改签机票火车票,保证了人才力量在任务执行中的稳定性,最大程度为火箭在发射区的“待机”状态保驾护航。
虽有连绵鏖战,但重压之下,发射场众志成城、万无一失。5月26日早晨8点半,发射测试大厅内传出口令“下面进行模拟发射演练,要求…”,各系统开始模拟发射演练,昭示着天舟二号任务重新进入加注发射阶段。
文昌 中国最年轻发射场再次刷新纪录
文章插图

天舟二号任务动力系统指挥员王磊
72小时后,29日8点,流金晨光映照着塔架,各系统人员纷纷上岗,准备进入射前负12小时程序。测试大厅内,是和十天前相似的场景,明亮的灯光、干脆的口令,每名工作人员的神情却更加自信。
文昌 中国最年轻发射场再次刷新纪录
文章插图

“01”王宇亮总是保持着沉着内敛的神情
“01”指挥员王宇亮在这次任务期间,体重足足掉了10斤,原本戴着圆框眼镜和蔼可亲的脸庞,如今看着竟是轮廓分明,平添几分果敢坚毅。这是他航天生涯中第一次担任“01”,但面对推迟发射的突发情况,他并未乱了阵脚,而是凝心聚气,尽全力做好每一个决策。
文昌 中国最年轻发射场再次刷新纪录
文章插图

火箭转运现场,王宇亮在通过对讲机和岗位人员沟通情况
谈及一系列应急处置,王宇亮坦言这般从容的应对态度与他从前在动力系统的磨砺有很大关系。丰富的工作经历让他对长七、长五两型火箭的发动机了如指掌,既熟悉箭上工作,也能在测试大厅运筹帷幄。文昌发射场建成后展开任务模拟合练,王宇亮提出的软件优化建议在后续正式发射任务中得到应用,大大提高了操作协调性。他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思维能力在历次排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