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机床 从全球第一到负债百亿,沈阳机床的陨落给中国制造带来什么警示?( 二 )


当时的中国学校 , 还保持着师傅带徒弟的模式 , 手把手教授如何使用锉刀 , 但国外的教学中 , 已经引入了数控技术 , 这简直就是刀耕火种和现代文明的差距 。
技术上的贫困使关锡友忘记了物质上的贫困 , 他开始专心学习国外的技术 , 关锡友认为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学会了这些 , 至少可以让中国的制造业步入现代化 。

2002年 , 关锡友来到沈阳机床的第二年 , 刚刚从国企中脱困的他们 , 得到一个机会去参加芝加哥机床展 , 那时候 , 沈阳机床在全球的排名是第36位 , 听起来不算太糟糕 , 但进入到机床展 , 关锡友再一次沉默了 , 他凭借自己的初步估算 , 当时中国的技术 , 比起世界领先的国家 , 大概要落后25年 。
也是这一年 , 关锡友下定决心 , 要彻底摆脱传统技术 , 步入现代化 , 他说 , 我没有办法让先进国家时光倒流 , 回到他们的过去 , 那么我们只能追 , 怎么追呢?这个领域就是现代化数控技术 。

正是这一年的决定 , 让沈阳机床进入了数控技术的道路 , 同时 , 时代也开始为关锡友大开方便之门 。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 制造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 机床的需要暴涨 , 作为机床行业的领头羊 , 沈阳机床赶上了一个供不应求的好时候 。
几个亿的研发资金投入下去 , 砍掉沈阳机床所有非主营业务 , 关锡友收获了自己的第一个捷报:2002年的销售额达到13.6亿 , 增长显著 。
2004年沈阳机床吞并了云机、昆机 , 规模扩大 , 2005年垄断了铣床、镗床、车床市场 , 赶超了当时知名的德国、日本制造业企业 。

这八年是沈阳机床的上升期 , 2008年时 , 沈阳机床以全球第八的成绩位列世界排名前列 , 2011年 , 以9.4万台机床销量 , 销售额27.83亿的成绩问鼎世界第一 。
关锡友站在巅峰时刻 , 回首来路 , 他并没有被短暂的胜利冲昏头脑 , 比起国外长久的领先 , 沈阳机床短短几年的发展 , 并不足以让国人高枕无忧 , 关锡友很快意识到 , 如今的高速增长 , 靠的其实是市场井喷式的需求 , 那么 , 一旦这种需求不存在 , 沈阳机床的未来 , 还会像现在这样辉煌吗?
三关锡友的担忧很快成为了现实 , 尽管2011年之后 , 关锡友停下了大规模生产机床的脚步 , 转而向生产服务业发展 , 但技术方面的差距仍旧存在 , 与国外的合作并没有完成技术的收拢 。
关锡友一面带领沈阳机床努力转型 , 一面投入了巨大的研发资金 , 组建了一只70多人的研发小组 , 每年以过亿元的力度投入 , 立志研发出高端机床 。

刺激关锡友做出这个决定的 , 是长久以来在技术上的不自由 , 2005年 , 沈阳机床在盛景之下收购了德国希斯 , 但德国法律规定 , 本土的知识不得外移 , 以为技术到手 , 实际上只是重金收购了一家企业 。
其实早在1996年 , 沈阳机床就耗资上亿元 , 想要购买国外的数控技术 , 但仅仅获得了源代码技术包 , 却没有得到核心技术原理和如何应用 。 2007年 , 沈阳机床依旧想要出资六个亿购买德国数控系统的源代码 , 但专家却给出结论说 , 解读代码需要五年 , 要想实现产业化 , 至少是十年后的事情 。
天知道 , 十年后国外的技术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 国内解读出他们十年前的代码 , 一点意义都没有 。
在种种技术限制下 , 关锡友拍板决定:自己研发!
关锡友对待自己的研发团队十分尽心 , 几乎是要星星不给月亮 , 只要缺资金就补 , 月月给 , 每年给 , 但最开始确实越投入越艰难 。 尽管这样 , 关锡友还是拍拍胸脯保证 , 所有的研发后果 , 不管能不能成功 , 一力由企业承担 。

2012年时 , 还真让关锡友成功了 , 全球第一台智能化数控设备 , 诞生在沈阳机床 。 德国、日本先进的制造业企业也曾来沈阳机床观摩 , 认为我们已经步入了全球制造业顶尖圈子 。
可是关锡友忘了 , 福兮祸之所倚 , 伴随好运而来的 , 有可能是巨大的陷阱 。
沈阳机床的成果——i5智能机床 , 饱含着整个沈阳机床的希望 , 耗资超过11.5亿 , 投入成本巨大 , 本以为它的出现 , 可以带领沈阳机床走上新的腾飞道路 , 但它的诞生 , 却成为了衰弱的开始 。
首先 , 研发领头人朱志浩在《大国重器》中曾经隐晦提到 , 当时他力劝关锡友不要做这个研发 , 太艰难了 , 根本不可能 , 智能化程度这么高 , 在业内根本就还是无人尝试的领域 , 简直异想天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