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的大象( 二 )


大象是五吨重的大型动物 , 即使他们无意破坏 , 一路吃过去也会造成破坏 。 地方官员调动渣土车 , 阻止他们进村 , 进城 , 但没有拦截他们北上 。 专家们在讨论遣返这些大象 , 还没有一个妥善的方案 。 这说明他们有保护的意识 , 而众多的新闻追随者的无形监督也有贡献 。
大象与华夏文明
人类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侵蚀野生动物领地的过程 , 同时又与野生动物的命运息息相关 。
从开始时期到现在 , 华夏文明就不曾离开大象 。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载:“商人服象 。 ”在殷墟出土有象坑 , 挖掘出象骨 , 还出土有多种象形青铜器等 。 四川三星堆出土大量象牙 。 犀牛已经从中华大地上消失 , 大象还算幸运——感谢西双版纳在祖国领土中的偏远 。
人类杀戮野生动物 , 才得以生存 , 然后才有文明 。 简而言之 , 华夏文明的文字、哲学、艺术都是“象” 。 汉语中表达精神活动的一些词都没有离开“象”:象形、象征、想象、现象 。
汉字的起源与大象有关 。 《周礼·地官·大司徒》说:“乃县教象之法于象魏 , 使万民观教象 。 ”郑玄注:“书教法而悬焉 。 ”孙诒让《周礼正义》说:“凡书著文字 , 通谓之‘象’ 。 ”
大象也是礼的象征 , 而礼包含的一切通常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一个特征 。
《礼记·明堂位》说:“牺象 , 周尊也 。 ”牺尊、象尊都有出土青铜器 。 《礼记·明堂位》说:“季夏六月 , (鲁君)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 , 牲用白牡 , 尊用牺象山罍 。 ”“牺”指牺牛 , 祭祀用的牛 。 “牺象”是祭祀用的酒器 , 分别指牺尊、象尊 , 两者是同一套酒器 。 还有舞蹈《象》 。 《礼记·明堂位》又说:“升 , 歌《清庙》;下 , 管《象》 。 ”《清庙》为《诗·周颂》之首篇 。 《象》是文王的管乐象舞 , 即《象箾》 , 祭祀时模仿大象动作的舞蹈 , 配以箾(箫) 。
北宋王黼《宣和博古图》卷七收录有“周象尊” , 曰:“是尊取形于象 。 ”这个文物已不存 , 但出土仍继续 。 1975年湖南醴陵出土有商象尊 , 1923年在山西浑源出土有春秋牺尊 。
牺象在先秦文字中也有记录 。 在公元前500年的夹谷之会上 , 孔子说:“牺象不出门 , 嘉乐不野合 。 ”(《左传·定公十年》)“牺象”指尊 , 是宗庙里的祭祀之器 , 因此“不出门” 。
牺尊也有木制品 。 《庄子·天地》曰:“百年之木 , 破为牺尊 , 青黄而文之 。 ”木器不容易长期保存 。 1982年在山东临淄出土有战国青铜器 , 其中一种造型为大象 , 用金、银、绿松石镶嵌 。 此尊虽是青铜器 , 却如《庄子》所说 , 牺尊“青黄而文之” , 此外还有银的白色 。
龟卜蓍筮也与大象有关 。 当代大多数人对于《周易》的理解没有超出卜筮 。 公元前645年 , 晋国大夫韩简说:“龟 , 象也;筮 , 数也 。 物生而后有象 , 象而后有滋 , 滋而后有数 。 ”(《左传·僖公十五年》)这个“象”指天、神意志的表现 。 万物在卜龟甲壳的裂变上皆有象 。
公元前564年 , 宋国发生大火 , 晋悼公向晋国大夫士弱询问宋国的前途 。 士弱说:“国乱无象 , 不可知也 。 ”(《左传·襄公九年》)观天象可以知国之治乱 , “无象” , 则“不可知也” 。
在老子的哲学中 , “象”是一个重要概念 。
《老子》第四章说:“吾不知其谁之子 , 象帝之先 。 ”《老子》第三十五章说:“执大象 , 天下往” 。 (35)《老子》第四十一章说:“大音希声 , 大象无形 , 道隐无名 。 夫唯道 , 善贷且成 。 ”在《老子》 , “象”指现象 , 道的现象 。 道不可被感知 , 人可依据道的现象想象“道” 。
为什么是“象”?《韩非子·解老》说:“人希见生象也 , 而得死象之骨 , 案其图以想其生也 ,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 ”韩非认为 , 对动物大象的想象产生“象”字的象征之义 。 “象”泛指人们对于原物的想象 。 韩非揭示了“象”的转义的原因:大象的栖息地退缩之后 , 人们称对动物大象的想象为“象” 。 老子的“象”还当在这个“象”之后 。
韩非的同学李斯说:“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 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 犀象之器不为玩好……”(《谏逐客书》)李斯在这篇文章中陈述秦国的强大历史 , 也是秦国的开放历史 , 以此反对秦国驱逐客卿——李斯是其中之一 。 “夜光之璧”来自西方 , “犀象之器”来自东方 , 都不是秦国所产 , 而秦国进口作为“朝廷”的宝物 。 所以 , 这篇文章对于秦王很有说服力 , 也能打动权贵 。 秦国虽然残暴 , 却不封闭 , 能长期重用外国人 , 并通过他们接受外国的制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