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清朝老百姓流传的“东边掌生,西边掌死”,是什么意思?

清朝时期 , 京城的老百姓中间流传着一句俗语“东边掌生 , 西边掌死” 。这是什么意思?
要搞清楚这句话 , 得从明朝说起 。
明朝时期 , 朝廷在京城的正阳门内 , 沿着南北走向的御路两侧 , 修建了两排廊房 , 作为中央机构的办公用房 。
清朝|清朝老百姓流传的“东边掌生,西边掌死”,是什么意思?
文章图片

在御路的东侧 , 是礼部、吏部、工部、兵部、户部、刑部六部 , 再加上宗人府、鸿胪寺、钦天监等部门 。衙署建筑全部是坐东朝西 。
在御路的西侧 , 有着全国最高统军机构左军、中军、右军、前军、后军五军都督府 , 此外还有太常寺、通政使司、锦衣卫等部门 。衙署建筑全部是坐西朝东 。
两排廊房形成了“五府六部”的布局 。对于这种布局 , 明朝人称为“列六卿于左省 , 建五军于右隅” 。
【清朝|清朝老百姓流传的“东边掌生,西边掌死”,是什么意思?】清朝|清朝老百姓流传的“东边掌生,西边掌死”,是什么意思?
文章图片

清朝入关后 , 继续沿用明朝的做法 , 将重要的中央机构设立在正阳门内 , 只是进行了微调 。
在御路的东侧 , 依然是礼部、吏部、工部、兵部、户部五部 , 外加翰林院、太医院等机关 。晚清时期 , 御路的东侧还增加了负责外交事宜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一群身穿清朝官府的官员 , 在这里尝试着与洋人打交道 , 见证了近代史上的众多历史事件 。
清朝|清朝老百姓流传的“东边掌生,西边掌死”,是什么意思?
文章图片

在御路的西侧 , 由于清朝实行八旗制度 , 废除了五军都督府 , 五军都督府不再设立 。五军都督府所在的街道 , 分别改称为前府胡同、右府胡同、左府胡同、中府胡同、后府胡同 。清廷取消了明朝的通政使司、锦衣卫等机关 , 将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负责审案、判刑的机关搬迁到通政使司、锦衣卫等机关原址 。
刑部掌天下刑名 , 是六部之一 , 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和公检法的一部分 。都察院主掌官吏的考察、举劾 , 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 。大理寺专掌天下刑名的审核 , 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 。在很长的时间里 , 御路的西侧一直是最高司法机关所办公地 , 故因此得名“司法部街” 。
在清朝时期 , 正阳门以内两边官署林立 , 府部对列 , 戒备森严 。由于东边是吏部、工部、户部等有钱有势的部门 , 西边是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决定犯人生死的部门 , 人们便传出“东边掌生 , 西边掌死”的说法 。
“东边掌生 , 西边掌死”的说法还有一种来源 。
清朝时期 , 国家用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 , 每三年举行一次最高规格的考试——殿试 。每次殿试结束后 , 皇帝都会在太和殿举行传胪典礼 , 宣布登第进士的名次 。这就是“金殿传胪” 。所有进士都会身着公服 , 头戴三枝九叶冠 , 恭立在太和殿前听候传呼 。
清朝|清朝老百姓流传的“东边掌生,西边掌死”,是什么意思?
文章图片

“金殿传胪”结束后 , 礼部官员捧着皇帝钦定的“黄榜” , 率领进士从御道出午门、长安左门 , 把“黄榜”张挂在临时搭起“龙棚”里 。名列榜首的新科状元率领全体进士看榜 。
读书人考中进士 , 人生命运发生重大变化 , 犹如“鱼跃龙门” , 因此长安左门又被称为“龙门” 。
与此相反 , 每年长安右门和御道西侧会举行一年一度的“秋审”和“朝审” 。到了秋后 , 那些被朱笔勾决的犯人 , 将会从长安右门提解出来 , 被押到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行刑 。
犯人们悲伤哭泣 , 如进虎口 , 因此长安右门又被称为“虎门” 。
清朝|清朝老百姓流传的“东边掌生,西边掌死”,是什么意思?
文章图片

长安左门位于东边 , 长安右门位于西边 , 人们便用“东边掌生 , 西边掌死”来形容两个门的不同用处 。今天 , 我们漫步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外时 , 怎么会想到在几百年前 , 相差只有几十米的两个门 , 竟然掌控着无数人的生死大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