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这些珍藏的文物讲述华侨与新政协的故事( 二 )
1949年9月27日,黄薇在全国政协一届会议上向毛泽东、朱德敬献锦旗 。
为了更好地铭记这段历史,黄薇的后人将其相关的物品捐赠予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行远同梦———华侨华人与新中国特展”中,展出了黄薇参与新政协会议的部分展品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诞生的见证人———彭光涵
在“新政协”会议筹备和召开期间,许多华侨也参与其中 。华侨彭光涵就是其中一员 。
彭光涵,原名彭海涵,1918年出生,广东陆丰人 。1928年,随家到南洋马来亚谋生 。1935年,他参加共青团,1937年参加马来亚共产党 。1940年回国,并转为中共党员 。曾任马来亚华侨救国会、马来亚各界华侨抗敌后援会常委 。1946年到朝鲜做华侨工作 。第二年到哈尔滨工作 。1949年,彭光涵调到中央统战部,参加新政协的筹备事务 。
1949年6月16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彭光涵被任命为常委会第六小组秘书兼会议记录 。该小组组员一共16人,包括马叙伦、叶剑英、张奚若、田汉、沈雁冰、郭沫若、翦伯赞、钱三强、蔡畅、李立三等 。第六小组主要讨论新中国国旗、国徽、国歌的制定 。
彭光涵拿着政协筹备会的介绍信迅速跑遍了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几乎北京所有的图书馆,全面收集各个国家的国旗资料 。经过差不多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收集到了大部分国家的国旗、国歌 。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成立的部分国家的国旗没有找到,彭光涵发动自己的关系,去找各国归侨了解,终于收集了大多数国家的国旗、国歌,为后来鉴选国旗起到了很大作用 。
在第六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叶剑英提出,国旗、国徽、国歌要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随后由郭沫若等人起草了《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经毛泽东修改后,从1949年7月15日开始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连续刊登8天 。同时国内各报、香港及海外各华侨报纸也纷纷转载 。其中对国旗图案的要求是:有中国特征;有政权特征;形式为长方形,长宽比例为2:3,以庄严简洁为主;色彩以红色为主,可用其他配色 。
依照征稿要求,第六小组从2993幅国旗图案中筛选出50多幅作为初选图案 。1949年9月上旬,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第六小组又从50多幅初选图案精选出38幅作为复选稿,每幅都有编号,有简要说明,不写作者姓名,印刷成册,准备提交全体委员讨论 。并挑选出“复字2号”和“复字4号”作为推荐图案 。除了“复字2号”和“复字4号”,当时第六小组原打算推荐的还有“复字32号” 。“复字32号”的原图是曾联松设计的 。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第二天成立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彭光涵任秘书 。1949年9月23日上午,全体会议分组讨论国旗方案 。出乎意料的是,628位委员参加讨论,赞成两幅推荐图案的人数都没有超过1/3 。
这时,离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和表决国旗方案的时间只有不到4天了 。当晚,彭光涵受委托就当天讨论情况向周恩来紧急汇报 。彭光涵此时向周恩来推荐的是32号图案 。周恩来说“好,那就这样吧,你给我画一个这个旗子,比较大一点 。第二个给我做一面旗子,做一面最大的旗子,用最好的材料” 。
彭光涵晚上就加班设计画图,一直持续到天亮 。1949年9月24日一大早,彭光涵就来到了北平大栅栏的一家制旗店 。制好旗后,彭光涵直奔中南海,在下午4时准时亲手把旗交给周恩来 。
文章图片
彭光涵的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任命书和他关于新政协国旗、国徽、国歌分组讨论会的记录本封面
1949年9月27日上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讨论和表决国旗方案时,一面五星红旗展现在主席台前,这面五星红旗正是彭光涵9月24日在大栅栏赶制出来的“复字32号” 。大会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
1950年,彭光涵在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担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筹建期间,彭光涵将自己革命生涯中部分有纪念意义的物品捐赠给了博物馆 。
文章图片
(作者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品部主任、副研究员)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古代妓女取悦男人的方式!原来竟是这些
- 古代这些美女的高颜值 把黑洞洞的井底都照亮了
- 宋代服饰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 涨知识 中国古代铠甲大全 这些铠甲你认识几个?
- 古代青楼除了可做不可描述的事 还可以做这些
- 古代皇帝是怎么选妃子的?不看颜值看这些
- 揭秘古代多数帝王短命 原因竟是如此这些
- 这些死法闻所未闻 世界最憋屈的死亡方式有哪些
- 历史上真实的刽子手 背后的这些秘密你知道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