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平的点、线、面



谭平的点、线、面
本文插图
<无题> 布面丙烯 160 × 200 cm 2021
谭平的点、线、面
本文插图
<黑海> 布面丙烯 49 × 49 cm 1986
谭平的点、线、面
本文插图
<无题> 布面丙烯 200 × 300 cm 2021◎崔灿灿
艺术家谭平的大型回顾展“谭平:绘画是什么1984-2021”正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和第二空间展出 。 作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抽象艺术的领军人物 , 谭平的作品为我们重新理解绘画的语法、结构和实验方式 , 提供了大量丰富而又庞杂的案例 , 成为中国当代绘画现场中重要的坐标和参考体系 。
在近40年的绘画历程中 , 谭平经历了艺术思潮的多个时期 , 从上世纪80年代初 , 传统的学院写实、自然主义 , 到1984年之后静物、风景和人物画中的形式意味 , 对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研习 , 至1990年初 , 一系列版画和油画作品对色块、线条、黑白关系、空间秩序、物质材料的实验 , 开始了抽象艺术的视觉探索 。 2000年之后 , 谭平的形式实验走向了更广阔的绘画行动 , 书写、涂抹、叠加和覆盖反复交替出现 。
在此之后 , 抽象艺术在谭平那里只是躯壳和工具 , 他自由地借用极简主义、观念艺术、偶发、激浪、行动绘画和场域艺术的方式 , 不断进行洗涤、嫁接、再生的游戏 。
谭平从对画面形式的研究 , 走向了对“绘画”的研究 , 绘画从平面走向三维 , 走向行动 , 走向形成绘画的场域 , 最终回到绘画的原点 。 试图回答一个最简单也最难的问题:绘画是什么?是点、是线、是面 , 或是点线面的交响曲?是形式 , 还是观念 , 是过程 , 还是结果?
展览正中的房间 , 是此次谭平绘画历程的开始 。
1984年 , 谭平画下窗前的石膏像 , 画中流露出强烈的基里科式的艺术气质 。 第二年 , 一张名为<背影>的作品 , 有着同样的超现实意味 。 从这时起 , 谭平便远离了学院写实主义 。 四张<黑海>更是体现了这种尝试:在相似的场景和故事中 , 如何寻求变量 , 建立不同的形式和感知的关系 。 这种变化在“房屋”系列中更为明显 , 从梦幻的光影空间 , 到浓郁、沉重、平面的构成关系 , 再到1990年柏林的街景中激涌着表现主义的情感 , 形成谭平绘画的另一条时间和空间的线索 。
<理性的点>和1990年的“无题”系列 , 来自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方式 , 一个是理性的、设计和模数的产物 , 一个是感性的、情感和灵魂的激励 。 时间和空间并不是所有变化的要素 , 理性和感性同样激发着绘画永恒的变量 。
和其他展览相比 , 这个展览将故事的结尾和开头放在了一起 , 让谭平最新的和最早的作品 , 有了一次跨越40年时空的对话 。
在谭平的最新作品中 , 所有过去的文化意义与符号一并退去 , 演变为内在的创造力和点、线、面的生长 , 它们的变奏构成了画面的核心内容 。 不同的艺术流派和观念在画面中若隐若现 , 以回声的方式演绎成绘画的元素 。 观念和形式成为驱动画面的游戏 , 时间和空间成为作品内设的尺度 , 想象力的栖息地和承重墙 。
点、线、面是绘画中的基础元素 , 是谭平许多作品中的唯一元素 , 也是本次展览主要的线索与议题 。 他借用不同形式、媒介和观念 , 探讨和实践点、线、面在绘画中的无限变量 。
点在谭平的作品中非常普遍 , 并且在不同时期反复出现 。 只不过这些大小、形状和样貌不同的“点” , 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和情形 。 有时 , 点是作为造型的一部分;有时 , 点是象征和符号;有时 , 点是精神和灵魂的写照 。 父亲经历的病痛与治疗 , 让谭平第一次对癌细胞的形象有了切身的感受 。 在此之后他的画面上开始大量出现圆形和它的变体 。
2012年 , 谭平在中国美术馆用6个小时在木板上划下一根40米的线 , 印成版画 , 在美术馆的圆形空间环绕一周 , 得名<+40m> 。 线条又衍生线条 , <+40m>的负形偶然得出作品<-40m> , 最终得出两个正负空间 。 观念艺术的实践 , 由此开始 。 过去的“圆”和“点”在这里转化为弧形的线 , 平面也因此变成了立体的环绕 , 线条开始用于空间的改变 。 线条指向空间 。
2014年 , 谭平在作品<彳亍>中 , 画下几百张素描 , 他设计了相同的规则 , 用一样的时间 , 在大小一致的纸张上涂绘线条 。 规则自身会发展作品 , 也会产生变量 。 这个变量有时是几种 , 有时是几百种 , 有时接近于无限 。 线条也因此有着不同的生命 , 有规则给予的变化 , 有情感给予的粗犷和细腻 , 也有时间和空间给予的不同位置 。 线和线之间的距离、比例和分布 , 给出不同的节奏和停顿 , 像是节拍器在时间中的运用 , 线条指向时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