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虽然国弱,但护照上“17个字”,却霸气十足

中国发行护照的时间相当短,60余年就走过了西方二三百年的历史,它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照亮了过去和未来 。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虽然国弱,但护照上“17个字”,却霸气十足
文章图片
对于未来,中国人都无比期许,因为我们中国护照能免签进入17个国家,这就是一种未来的趋势,说明中国将会越来越强大,中国护照的排名也在不断的上升 。回首几千年的历史过往,虽然我国也有用竹简、木板、布帛做成的身份证件,供商旅出入,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护照,中国第一个护照,是清朝发行的 。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虽然国弱,但护照上“17个字”,却霸气十足
文章图片
清朝是女真一族建立的政权,自从入关之后,推行“剃发易服”,差点就毁了两千年华夏文明根基,步入晚清更是一段令人难以回首的历史,虽然清朝遭受了各种各样的屈辱,但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1686年,为了夺回被俄军侵占的雅克萨城,清朝派出了2400人进行围攻,康熙时期,清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在数次争夺中,俄军伤亡惨重,攻下雅克萨城指日可待,就在即将攻下雅克萨城时,康熙又下令撤兵,打算同俄和谈 。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虽然国弱,但护照上“17个字”,却霸气十足
文章图片
经过几年的商榷,1689年,清朝跟俄国在尼布楚签订了第一个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是清朝第一个划定边界的条约,具有国家法律效益,清朝这次签订条约用了“中国”二字 。在清朝之前,“中国”都只是一个地理位置概念,并不是指一个国家,这也是国际形式上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 。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虽然国弱,但护照上“17个字”,却霸气十足
文章图片
在《尼布楚条约》当中规定两国商团可自由贸易,自然需要贸易肯定就需要“护照”,清朝官员就开始发放一些手写盖章信函,这种护照当时叫“信函式集体护照”,外国人看到这张信函,基本都会放行 。这种集体护照,一直维持到1839年,因为第二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以林则徐硝烟作为借口发动了战争 。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虽然国弱,但护照上“17个字”,却霸气十足
文章图片
一百年前,清军在亚洲都是不容小觑的力量,短短一百年,西方就从工业革命中崛起了,而清朝自诩“天朝上国”,采取“闭关锁国之”政策,以至于清朝错过了工业革命,乾隆末年就已经呈现江河日下之势 。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的现代经济的发展,加上乾隆下江南耗光了国库,经济更是举步维艰,改革是迫在眉睫,然而清朝依旧固守国本,鸦片战争中,他们终于意识到中西方之间的差距了 。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虽然国弱,但护照上“17个字”,却霸气十足
文章图片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清朝跟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除了二千一百万银元的赔款外,清朝还要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自从开放了通商口岸,中西方的贸易多了起来,往来人员急剧增加,单一的“信函式集体护照”已经满足不了基本的需求,清朝增加的护照的发行量,但不再是集体护照,而是“单人单纸”的护照 。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虽然国弱,但护照上“17个字”,却霸气十足
文章图片
想要在通商口岸经商的洋人,都必须持有清朝官员盖有印章的护照,这种护照叫“内地游历护照”是洋人专属 。19世纪,西方兴起了淘金热,由于招工难,洋人们就将招工市场放到了清朝,当时由于各种赔款,人人都想逃慌到国外淘金赚钱,要出国也需要护照,这些护照就叫“华工护照” 。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虽然国弱,但护照上“17个字”,却霸气十足
文章图片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虽然国弱,但护照上“17个字”,却霸气十足】除大清官员可以发行护照外,领事馆、海关也可以发行护照,这让洋人有了可乘之机,只要跟洋人签订契约,洋人就会给他们办理护照,为了让工人安心工作,甚至可以携带家属,这些都是正规的招工渠道 。不正规的渠道就是靠拐卖人口强行招工 。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虽然国弱,但护照上“17个字”,却霸气十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