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祝唯庸:热爱的东西得到回应,有一种强烈的幸福感( 二 )


祝唯庸眼中的“跨界转型”,只是把他自己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这部分内容放大。改行对他的人生是一个“方向性的转变”,但不是一个“颠覆式的变化”。
“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
在正式做《一听就懂的中国艺术史》这个中国艺术史论的音频节目之前,根据过往的经验,祝唯庸把这个节目受众定位为中老年男性。
然而实际情况却让他出乎意料。节目受众女性多于男性,中青年多于中老年。“节目做了两年来,我发现一个最大的变化,那就是听众的平均年龄在不断年轻化”。祝唯庸说,最初70、80后是主力,现在已经变成80、90后。其中90后听众“由开始的10%增长到25%”,95后占比8%。
祝唯庸的听众,好多是在校大学生。有问必答、留言必复,祝唯庸的微信和节目评论区,经常被挤爆。“我会认真看每一条留言,坚持亲自处理,珍惜听众与我的每一次互动”。祝唯庸,就是他们最好的网络倾诉对象。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从事设计工作的听众。这位听众从小按照西方学派体系学习美术,毕业后从事设计工作。熟知西方艺术,却对国学国画知之甚少。“越长大,越渴望填补中国书画知识的空白。”祝唯庸说,“这种发自内心对于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求,是我不断创作的不竭动力。”
国学社、汉服社、书画社、民乐社、茶艺社……这届年轻人,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自发地组织起来,身体力行,成为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就像我们现在在各种景区,到处可见很多年轻人穿着传统汉服拍照留念,甚至还有一些年轻人,穿着汉服走在街上,特别从容和自信,这就是他们热爱的体现。”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国潮”“国风”作为张扬个性,表达情怀的方式。《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在年轻人中迅速走红;李宁、回力、花西子、大白兔等国货品牌,塞满了90后00后的购物车。
与他们沟通多了,祝唯庸发现,当代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不是功利的,而是主动的,发自内心的。”至少在他的听众中,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接受,要“比上一代更高”。
多渠道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祝唯庸看来,相较于他的青少年时代,如今的年轻人,获取知识有着更加多元的渠道。短视频平台、音频平台、网络……年轻人接受知识的渠道不止局限于课堂。
“我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文化,这并不是喊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受”。祝唯庸眼神坚定。“我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我很幸运,能够在自己年轻时候做这个事,运用现代科技的力量,以95后感兴趣的方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洛神水下飞天舞“美到词穷”、博物馆文创变身超级“网红”、《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持续热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惊艳世人,国潮文化“圈粉”无数。
“我们都在努力地诠释和还原着我们中华文化和艺术的美,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这就是我的工作。”祝唯庸笑言,“有人曾经告诫我,把爱好变成工作是一种幸运,但也可能最终变成负担,会丧失最初的热情。我只能说到目前为止,我仍然热爱这个事情,一如既往。”
就在上个月,基于祝唯庸《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音频栏目讲稿的全彩图文版《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套图书为书画卷,共三册,分为成年版和少年版两个版本,少年版在不降低原稿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前提下,更加适应青少年的阅读习惯。
“有人说世间最美好的事情是爱有回应。我觉得我热爱的东西得到回应,就有一种强烈的幸福感。”祝唯庸如是说。


我在故宫修文物|祝唯庸:热爱的东西得到回应,有一种强烈的幸福感】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