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科学家:人在“死亡”后仍能听到周围声音?临终告别需谨言慎行( 二 )


加拿大的“临终测试实验”?
2020年6月7日 , 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科研团队进行了一项名为“临终测试实验”的科学实验 。 这项针对声音和听觉的室内实验证实了临终状态下人能短暂地对外界声音产生反应 。
这项对比试验的原理很简单 , 首先科学家们把特制的能监测脑电波的仪器装在帽子中 , 分发给两个对照组的人 。
这两个对照组一个是健康、脑活动正常的年轻人群 , 另一边则是处在临终状态的患者 。 实验过程中 , 分别对两组人播放同样的音频片段 , 再用带有电极的帽子监测收集大脑产生的信号 , 这些反应会以电波的形式反映在电脑上 。
值得注意的是 , 这些临终患者是已经被医院宣布处于死亡状态的病人 , 通过对比他们和年轻健康人群的脑电信号 , 原则上就能知晓人在临终状态下是否能依靠听觉获取信息 。
先给健康的参照组播放音频并记录后 , 科学家立刻给临终患者播放了一样的音频 。
在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后科学家们发现 , 两个参照群体的脑电波区别很小 , 这也意味着即使是在无意识的临终状态下 , 这些患者也能听见声音 , 并能做出反应 。
这场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临终无意识听觉测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 它的实验结果可以表明 , 临终告别是能被死者听见的 , 在死去的短暂时间里 , 他们也能听见声音并作出反应 , 但是目前的科研结果并不能测试出临终状态下的人能否完全理解感知到的声音 , 不过 , 这项实验已经能够说明 , 听觉是人体后失去功能的感官 。
为什么是听觉?
人体通过耳朵接收到声音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 , 即使听觉系统距离人的大脑只有1厘米左右的距离 。 听觉的运作过程由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共同协作完成 。
我们的耳朵其实是构成听觉的外围感官 , 负责捕捉和传导声音 , 它由外耳、中耳和内耳耳蜗构成 。 当声波进入内耳时 , 内耳外淋巴会产生振动 , 刺激螺旋器上的毛细胞 。 而这些螺旋器上的毛细胞正是人能感受到声音的核心装置 。 毛细胞可以将声波转化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能接收到的电信号 , 这样我们人体就能获取到声音这个信号了 。
在人步入临终状态时 , 为了保持生命体征 , 人体器官会有顺序的停止运行 。 一般来说 , 行动能力的丧失在最前面 , 此时人的新陈代谢功能开始丧失 , 人体机能无法维持 , 当血液不再流动、心脏停止跳动后 , 各类感官也将逐渐丧失功能 。
当人的触觉消失后 , 将不再产生痛楚和饥饿感 , 随后视觉也将消失 , 发声功能丧失 , 这时人的生命体征已经完全消失 。 但是大脑并未完全死亡 , 此时人体还残存着意识 , 当大脑功能完全丧失时 , 人彻底死亡 , 但为何还会残留着听觉呢?
原来 , 听觉系统的在几大感官系统中耗能最低 , 且离大脑最近 。
当我们的身体开始做减法时 , 中枢神经和听觉系统被保留到了最后 , 在大脑神经功能和脑干功能还未彻底终止时 , 我们的听觉系统一直在运行 , 持续时间在感官系统中是最长的 , 只不过效率会越来越低 。
根据澳大利亚姑息治疗专家凯瑟琳·克拉克的说法 ,
“基于对脑电图的研究可以看出 , 人丧失的最后一种感官可能是听觉 。 人体在临终状态下会大幅度提升睡眠时间 , 即便如此 , 我还是会鼓励家属和患者多交流” 。
临终状态?
临终状态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 , 临终进程就是人体机能逐渐丧失的过程 。 医学领域的“临终期”在两个周以内 , 一般为10天到15天 , 此时的人体因为脱水 , 血液循环会几近停止 。
呼吸衰竭、吞咽困难和身体发冷是临终状态下人体的基本特征 。
此时的人体会处于嗜睡状态 , 并且很难被唤醒 , 这种长时间的睡眠过程中 , 人体器官不断衰竭 , 感官功能逐渐丧失 。
此时 , 对于食物和水的需求会骤降 , 换句话说 , 临终状态下的人会失去食欲 , 并且伴随着机能的丧失逐渐失去饥饿、口渴的感觉 。 同时 , 人体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在这个阶段会失控 , 大小便失禁的现象变得很普遍 。
临终状态下 , 人体呼吸道会产生变化 , 呼吸急促、困难、不规律的现象都很正常 , 再加上代谢物质在肺部淤积 , 患者的胸腔中会聚集大量粘液或痰 。 血液循环放缓后 , 临终者的体表温度会下降 , 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 。
最后一个症状与大脑有关 ,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 , 人会丧失意识 , 彻底陷入昏迷状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