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假如地球上森林增加一倍,会发生什么?科学家:后果将难以承受( 二 )


这个含氧量对于生命的发展可谓是极为不利 , 要知道就算是火星的含氧量都达到了0.15% , 因此这时候的地球虽然诞生了生命 , 但是生命却极为微小和原始 。
后来随着整个地球的发展和演化 , 这些原始生命形成了蓝藻 。 不要看现在的蓝藻显得如此原始和简单 , 但对于那时候的地球生命而言 , 蓝藻这种生物的诞生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 于是蓝藻在地球迅速兴盛 , 在一段时间里铺满了整个地球的海床 。
蓝藻作为植物自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 因此铺满了整个地球海床的蓝藻成为了当时地球造氧的主力军 。
有学者估计 , 蓝藻的诞生使得地球含氧量从1%到3%左右攀升到了10%左右 , 这一过程大概用了6亿年到10亿年左右的时间 。
蕨类植物造氧?
更高的含氧量自然能够撑起体型更大的生物 , 但是体型巨大但构造简单的生物和体型更大但构造精密的生物相比自然没有竞争力 , 于是根据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 , 地球含氧量达到10%左右后地球上就诞生了体型更大且更复杂的生物 。
而蓝藻这个地球造氧运动元老在地球的版本更新中陷入了劣势 , 它的地位被更高大且更复杂的蕨类植物所替代 。
正所谓一代版本一代神 , 蕨类植物在地球造氧运动中真的占据了地球演化的天时地利人和 。
要知道植物之所以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 , 是因为它们在光合作用中将空气吸入身体后 , 只会吸收以碳成分为主的物质 , 而以氧气为主的物质则会被它们排出体外 , 因此只要一颗树木活着它就会源源不断吸收空气中的碳成分 。
不过这种情况只能保持在植物活着的情况下 , 因为当一棵植物死亡后它是会腐烂的 , 当植物腐烂后它所蕴含的碳成分又会重新排放到大气中 , 和氧气混合后又成为了二氧化碳 。
因此一棵植物总是活着的时候吸收二氧化碳 , 当它死了之后就会将吸收的二氧化碳全部吐出来 。
然而万事总有例外 , 如果植物能够跳出腐烂这一步骤自然就不会排放二氧化碳了 。 而植物跳出这个轮回最常见的办法就是碳化 , 也就是变成煤炭 。
在蕨类植物刚刚诞生的一到两亿年内 , 地球的微生物类群还没有处理这种植物的方式 。 因为当时地球上还没有形成草本植物 , 当时地球上的一切植物要么是藻类要么就是木头 , 而蕨类植物作为当时最为高级且复杂的植物 , 自然属于木质植物 。
木质植物中含有一种名为木质素的东西 , 这种东西能够让植物保持坚硬且不腐烂 。 一棵树如果不含木质素 , 那么就算它还活着它也会在细菌的侵蚀下软化腐烂 。
而在蕨类植物刚出现的一到两亿年内 , 地球上还没有诞生能够分解木质素的微生物 。 这就导致当时的蕨类植物死亡后并不会腐烂 , 于是这些蕨类植物被土壤一埋就直接将自己活着时候吸收的碳元素给带进了土里 , 再经过地壳数千万时间的作用 , 它们就变成了煤炭 。
人类目前主要的主要煤炭产出地层就是这一时代 , 大量蕨类植物变成的煤炭到了今天成为了人类工业发展的主要能源之一 。
在这一时期的煤层厚度甚至可达三十多米 , 也正是因为这一时代形成的丰富煤炭含量让人类将这一时代称为石炭纪 。
大量的碳被带入地下自然会让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极速降低 , 在3.55亿年前到2.95亿年前 , 整个地球大气的含氧量从10%左右攀升了35%到45% 。
我们先前说过 , 地球的蓝藻用了6到10亿年的时间才让地球含氧量从1%~3%攀升到了10%左右 , 但蕨类植物只因了一亿年左右的时间就让地球大气含氧量翻了两三倍 , 可见蕨类植物的造氧效率要远高于蓝藻 。
石炭纪的结束?
石炭纪中后期的丰富含氧量让当时的地球十分适应生命的成长 , 因此当时的生命才能长得如此巨大 。
不过人类却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 , 因为人是一种在大气含氧量21%环境下进化出来的物种 , 大量的氧气会让人出现醉氧症 , 即血红细胞输送的氧气含量过大使得人体机能出现的不适应症状 。
即使人能够适应这种大气环境 , 那大量的氧气也会让人体细胞工作的效率加快 , 这会让人老得相当快 。
石炭纪当时巨大的大气含氧量也为当时的地球引来了灭顶之灾 。 目前关于石炭纪结束的原因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石炭纪燃煤事件 。
受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影响 , 整个地球的大陆板块是在不断漂移的 , 在数亿年的大陆板块运动中 , 地下的温度越来越高 。
于是在地球上的某一块地方 , 地下的温度达到了煤炭的燃点 , 这使得地下的媒体燃烧了起来 。 再加上当时的大气含氧量极为巨大 , 这阵火相当难以扑灭 , 因此在石炭纪的末期一场点燃了大半个地球的大火就这么形成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