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 人类好心办坏事:“抓大放小”,可能让大鱼被迫进化成小体型( 二 )


2
要理解这位克里斯专家的观点 , 就得先明白一个词——达尔文之手 。
这个词很抽象 , 但简单一点说 , 专门负责拍死那些不愿意进化的 。
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排斥进化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 就在于没理解透彻这个“达尔文之手”——它并不是会温柔地你耳边轻声细语:听话 , 乖 , 去进化 。
而是拿着武器在你身边虎视眈眈:你好像不怎么想进化?那别进化了 , 接着一棍子把你拍死了 。
就拿我上篇文章写的沧龙说事 , 沧龙原本是一种体型不大的 , 活在岸上的崖蜥 。 很多人不理解 , 怎么就进化到海里去了呢?怎么就变这么大这么凶 , 成为白垩纪海洋霸主了呢?
怎么就从左边进化成右边了呢?
我假设有1亿只崖蜥 , 总有个把基因突变的吧?如果10万只突变了 , 它们觉得在海里呆着比岸上舒服 , 那么它们的后代大概率也是如此 , 遗传嘛 。
再如果正巧岸上环境不好 , 天敌众多 , 陆地上的崖蜥一瞅 , 水里的同伴活得够滋润啊 , 我们要不也下水试试 , 于是下去了1000万只 , 结果99%不会水 , 淹死了 , 但有1%适应了 , 那么这10万只崖蜥就和前头那10万只突变了的 , 形成了最初的“”原始沧龙” 。
那你要问岸上还有9000万只呢 , 它们咋办?
不咋办 , 这就是达尔文之手 , 它不会平和地要求这9000万只崖蜥慢慢学会游泳 , 慢慢学习在海里生存 , 而是让天敌 , 让气候 , 让各种不利条件快速消灭掉陆地上的崖蜥 。
同理 , 海里那20万只“原始沧龙”一样受到达尔文之手的支配 , 20万只里面 , 又有200只基因突变的 , 咬合力特别大 , 游速特别快 , 和同时代其他生物干起仗来胜率特别高 , 那么这200只就有资格活下来 , 其他的“原始沧龙”只能再一次被达尔文之手拍死 。
就这么一代又一代 , 一万年又一万年 , 最终 , 小小的崖蜥变成了沧龙 。
这是一个概率问题 , 也许当初有1万个品种的崖蜥试图走这条道路 , 结果A崖蜥下水速度慢了 , 来不及完全适应海洋 , 就在陆地上被团灭了;B崖蜥成功适应了海洋 , 但是在里面没有干过蛇颈龙;C崖蜥适应了海洋 , 也打得过同时代的其他海洋生物 , 但是个体数量太稀少了 , 繁衍不下去了;甚至说更彻底一点 , D崖蜥在岸上基因突变来突变去 , 始终没突变出来喜欢在水里呆着的 , 那直接就被达尔文之手拍死在陆地上了 。
最终只有那一种崖蜥 , 成功了 。 在这成功背后 , 是被达尔文之手拍死的累累尸骨 , 和无数连名字都喊不上来的古生物族群 。
从这个角度说 , 生物演变的过程并不是主动地“进化” , 只是单纯地被自然界消灭 , 被动地留下来适合环境的个体而已 。
3
我花这么大篇幅解释“达尔文之手” , 相信聪明的你应该已经猜到了——对于如今的鱼 , 我们人类的渔网 , 就是具体而现实的“达尔文之手” 。
抓大放小 , 抓大没问题 , 问题出在“放小”上 。
因为在放掉的这些小鱼里面 , 不仅仅有幼鱼 , 还有那些病变的 , 或天然带基因缺陷的长不大的成年鱼 。
先说好 , 我对郭敬M没有意见 , 我非常尊敬他 , 但不拿他举这个例子实在没法形象表达 。
我非常尊敬郭老师
好比10万人生活在一个城市 , 这10万人类总有几个郭敬M吧 , 男的女的都有 。 现在出一个政策 , 凡是身高超过1米5的 , 统统拉走 。
于是 , 成年男女都被拉走了 , 留下的除了儿童 , 还有“郭敬M们” 。 过了几年 , 儿童长大了 , 组建家庭生孩子 , “郭敬M们”也组建家庭生孩子 。
大家都生完孩子了 , 再把身高超过1米5的人全部拉走 , 结果就是正常家庭里的爸爸妈妈没了 , 只有小孩能留下来 , 但“郭敬M家庭”一家老老少少都在 。
如此反复 , “郭敬M家庭”就建立了人数优势 , 因为他们家从来不会被拉走人啊 , 而一个“郭敬M”和另外一个正常人生小孩 , 必然有一定几率生出下一代的“郭敬M” , 一直一直这样循环下去 , 是不是最终就没有正常人了?
需要多久?我想大概10代之内 , 就能实现这个城市全是“郭敬M”的局面 。
4
我们人类的“达尔文之手”不断捕捞那些正常健康的成年鱼 , 留下的除了幼鱼 , 还有众多“郭敬M鱼” 。
按照鱼的寿命 , 已经远远超过10代了 。 物种的演变 , 有时并不需要十万百万年 , 而仅仅需要几十年乃至十几年 。
上世纪80年代 , 作为全球最大的鳕鱼消费国 , 英国渔业部门统计 , 雄性海鳕鱼的成熟期长度为49.6厘米 , 而仅仅十几年后的1997年 , 这一数值降至36.8厘米 。 如果用我在上文提到的人类城市类比 , 相当于该城市的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从1米7 , 降到了1米3不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