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福建泉州石狮姑嫂塔导游词( 二 )
在闽南侨乡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 , 还流传着更为传人的姑嫂塔的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 , 闽南天旱 , 庄稼颗粒无收 , 一位名叫海生的穷人无法缴交财主的田租 , 被迫离别新婚的妻子和心爱的妹妹 , 远走南洋 , 约定三年后回来还债 。穷哥哥往南洋后 , 姑嫂俩天天登上宝盖山远眺大海归舟 , 盼望骨内亲人回家团聚 。转眼三年已到 , 穷哥哥乘船回来 , 姑嫂俩在山上看到哥哥的船已近海岸 , 谁知忽然刮起狂风下起暴雨 , 惊涛骇浪把穷哥哥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 。穷哥哥葬身大海 , 姑嫂俩喜尽悲来 , 纵身跳人大海人们为了纪念她们 , 就建起了这座姑嫂塔 。
这当然是传说 , 但它却是侨乡人民过去苦难生活和悲惨遭遇的见证 , 也是侨乡人民移民海外历史的见证 。大家知道 , 石狮市是闻名遐迩的闽南侨乡和与港台有密切亲缘关系的地区 。目前 , 旅居海外的华侨 , 外籍华人 , 港澳地区的同胞有30多万人 , 侨眷侨属占石狮市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 。石狮市的旅外华侨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新加玻、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 。石狮与台湾海峡隔海相望 , 有着悠久的地缘、血缘关系 。祖籍石狮市的台胞有30多万人 , 目前居住在石狮的台湾籍同胞有二、三百人 。
姑嫂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 , 据史料记载 , 正是从那时候起 , 晋江、石狮一带的先民大量移居菲律宾 。《泉州府志》中载 , 从宋崇宁元年(1102年)到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这650年中 , 泉州发生大旱11次 , 造成了民多饿死、民多游移、种不入土、民相食等悲惨情景 。在那兵荒马乱 , 天灾人祸的困迫下 , 乡民大量远涉重洋 , 背井离乡到菲岛谋生 。因住番定居国外 , 故乡人称华侨为番客 , 指的是从番邦返唐山的客人 。
时朝著名文人何乔远在《镜山全集》中说:(华桥)皆背离其室家 , 或十余年末返者 , 返则儿子长育至不相识 。盖有新婚之别 , 娶以数日离者 。这说明了晋江、石狮一代的乡民出洋谋生的辛酸历程 。
早期乡民为生活所迫 , 不得不离乡背井 。不少往菲律宾谋生的人 , 都有一定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 , 在菲从事生产劳动 , 与菲人友好相处 , 共同开发菲岛 , 授以各种技能 。菲律宾史学家赛迪博士说:华人带来他们祖国的绝好文明、忍耐、勤劳和历史悠久的民族手艺 。
推荐阅读
- 不老泉读后感
- 不老泉读后感300字
- 关于学习的人生格言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 山海经|《山海经》读后感
- 堂吉诃德|读堂吉诃德有感
- 不老泉|读《不老泉》有感
- 不老泉|不老泉读后感
- 泉州婚礼习俗|《泉州习俗》读后有感
- 读书笔记|《二泉映月》读书笔记
- 二泉映月|《二泉映月》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