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鼋头渚导游词|江苏无锡太湖鼋头渚导游词( 五 )


由石碑向前,是八角形的涵虚亭 。亭中悬挂着清光绪年间进士陈蒙龙1919年书写的匾额 。这里是观赏大湖山水的最佳地方 。涵虚亭下崖壁上刻有明高忠宪公濯足处8个字 。说的是明末东林党首领高攀龙,隐居蠡湖,常到鼋头渚湖滩濯足,以沧浪之水浊矣,可以濯吾足之意,表示避世隐身,知足常乐 。高攀龙因得罪明代宦官魏忠贤,遭到放逐,归隐无锡蠡湖,自号湖上老人,不谈时事,以花鸟为伴,但是魏党仍不放过他,逼得高攀龙于1626年3月17日清晨,在水曲巷住宅池中自尽 。
站在高公濯足处,涂望对面绝壁上分别刻有横云、包孕吴越六字,这是清末无锡县令廖纶于1891年所书 。这年的正月初八,廖给同朋友一起乘船到此游览,挥笔题写这6个字,后镌刻在石壁上 。包孕吴越形容太湖气魄宏大,春秋时吴越两国在此孕育生息,抚育了吴越儿女 。横云意思是说从湖中远处眺望鼋头渚,水天一色,湖岸好似横在半空的彩云,轻轻飘移 。
由涵虚亭前行,是震泽神鼋青铜雕塑 。震泽是太湖的古称 。鼋在古代被尊称为神物 。相传它是龙和龟所生的长子,呈龙头龟身 。古时太湖发洪水,淹没了大片土地 。大禹来治水,劈开犊牛山,才使洪水退去 。大禹治完水在太湖边看到一块色泽青润的大石头,敲起来声音悦耳动听,于是用开山斧凿了一只石鼋,昂头而立,神气十足 。大禹用五色宝石在石鼋身上划出
许多花纹,石鼋身上便有了鳞甲,这只石鼋就是震泽神重,也叫镇妖石,镇住太湖水龙,从此太湖地区就风调雨顺 。现在,大家看到的神鼋是用青铜制作的,长1.7米,高1.3米,宽1.1米,重达700多公斤,由著名雕塑家徐宝庆创作,上面镌刻朱复戡的震泽神鼋篆书 。这是上海青铜文化复兴公司在1985年5月送给无锡首届太湖之春艺术节的礼物 。

【澄澜堂光明亭飞云阁广福寺七十二峰山馆万浪桥苍鹰渚湖山真意景区】
顺山坡而上,大家看到的是一座仿宋、明宫殿式建筑澄澜堂,建于1931年 。面阔5间,游廊环抱,宽畅豁达,气宇不凡 。这里是鼋头渚的高处,面对太湖,居高临下视野开阔 。湖中72峰点缀清波,犹如出水芙蓉 。堂内匾额,原是清末书法家华世奎所书,因湖水平静清澈,波浪起伏,取名澄澜 。同时,在此地可以饱览太湖四时多变的景色,为此中堂挂着天然图画匾,字由谭瓶斋书写,现在看到的两块匾都是在1974年复制的 。两边抱柱上是陈夔龙撰写的对联: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 。
由澄澜堂而上是光明亭,这座重檐攒尖顶黄色亭子,于1953年开始建造,盖到一半时因资金缺乏,被迫停工 。1954年春,刘伯承元帅来无锡游览重头绪,看到未完工的亭子说:天上光明 。后来在刘帅关怀下最终完工,并在1957年题名光明亭,表达老一辈革命家对太湖的赞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