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读细节决定成败有感

制度与执行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近来管理类书籍开始铺天盖地,反映了国内政府、国企、民企们对管理的认识加强,最初的一本轰动全国的书叫《谁动了我的奶酪》,此书一出,网上到处都是奶酪类副产品,什么《谁能动你的奶酪》,《你能动谁的奶酪》,大有将奶酪进行到底的气势 。从此以后,出版业发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通俗类管理书籍开始充斥各大书店的书架,彷佛全民开始学习管理,人人都要精通老板和手下之间的推手拳术 。
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是在这样的心情下阅读的,起先很不以为然,但待读完几天后细想,还是很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本书,不禁为汪中求的良苦用心所感,遂成此文 。
中国人的性格是随意,老子说,道法自然,又说无为而治 。于是,“随意”成为一种风范,大有白衣飘飘,仙风道骨之意 。中国人还崇尚“含蓄”,喜欢点到为止,喜欢“让你猜”,记得马三立先生的《逗你玩》名段子里面,一个小孩子把他妈妈气得七窍生烟,估计最后着实挨了几下板子 。但在成人的世界,“让你猜”不仅不会挨板子,相反会得到崇敬和敬畏 。
写到这里,你也许会说,这和《细节决定成败》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太有关系 。汪中求先生想来是对中国人的随意、含蓄深有体会,这才以“细节”为药引,下了一剂“良药” 。
在我看来,全书的关键有两点 。第一是制度的建立 。第二是制度的执行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自从汉武帝时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以来,孔孟之学便被改造成了中规中矩的儒家学说 。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认为儒术成为缠住历史车轮,阻碍前进的破布,便毫不留情地摒弃了它 。文革期间,更是将孔孟之学视为牛鬼蛇神加以批斗 。80年代以后,经济要发展,要变革,人们的思路要解放,再解放一些 。于是,一个错误的观点诞生了,严谨的作风被摒弃 。项目上马拍脑袋,还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行事作风 。经营管理“以人为本”,以“个别人的思路”为本 。因此,回头想想,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讲究取舍,我们舍弃传统迂腐文化的同时是否也斟酌过了得失呢?
人无完人,但我们可以用健全完备的制度去约束人们无度的思想,弥补少数人的失误、大意带来的恶果,避免个人的错误成为全盘皆输的诱因 。
良好的制度在现今企业的管理中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制度不是一朝建立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个有生命力的制度必定是在不断变化的,是在渐进趋向企业发展需要的 。
制度的建立需要对细节的认识和把握 。
而制度的执行更需要关注细节 。
制度由谁来执行,由谁来监督,拿什么来评判是制度错了,还是执行者出了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