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空山|灵空山导游词

灵空山导游词
【灵空山|灵空山导游词】灵空山亦名九顶山 。在山西沁源县城西北30公里处的五龙川乡,是一处风景名胜区 。为太岳山支脉,方园20平方公里 。山上松林密布,远望千峰迭翠,古木参天,四周峭壁如削,山涧幽深,清泉潺潺 。灵空山中心处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只鼎足 。峰下,两条深谷由西、北而来,相交汇合,向东南而去 。深谷汇交处,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开凿 。灵空山的树,称雄山西,冠盖华北,不仅树木种类繁多,花草遍地,中草药近百种,素有四十里林子不见天之说 。而且出名的大树都各具名堂典故 。国内最为珍贵的油松之王九杆旗立于山颠、一基出土、派生九枝,棵棵笔直,高达40多米 。除九杆旗外,这里还有八树并列的八大金刚,阴阳相错的哼哈二将,一根三茎的一炉香、三兄次弟的三大王、崖畔独秀的招手奇松及一佛三菩萨等珍奇古松 。各具形态令人惊叹 。它们都是别处极难寻觅到的原始大树,赋予灵空山一种原始气质苍劲虬曲的自然美 。
山上寺院、茅庵、仙桥、峦桥、东钟楼等建筑,经历代修缮,至今尚存,总体布局错落有致,建筑颇为壮观 。圣寿寺,坐落在悬崖腰畔,半掩半露,颇有韵味 。据沁源县志等记载,唐懿宗第四子李侃于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避黄巢起义到此,削发为僧,死后谥封先师菩萨 。唐景福二年建先师禅院,宋端拱二年赐额圣寿寺,相沿至今 。由于历代的增补修缮,圣寿寺的现存殿宇经不是唐代原建筑了 。但其规模之大,建造之巧,仍然是一处较有价值的寺庙建筑群 。茅庵建于寺东崖畔石洞之中,曲阶而上,步步登高,庵中地净尘绝 。这里是游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半掩半露,入庵小坐,顿觉神清气爽 。
寺院山门对面悬崖壁立,枯树青藤倒挂,一道幽谷横在寺院前沿,相距数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峦二桥,勾通南北,贯连三山 。仙桥仙在其险,下临数十丈深的峡谷,底宽上窄、峡端仅隔三尺多,一条一尺多宽的石条拱悬其上 。相传,从前仙桥脚下对峙的悬崖相距甚远,沟内风景迷人 。灵空山住着位五龙王,其母见此处景美,常来赏玩 。后来她与山庙中的老和尚相识,彼此就在这里对弈 。五龙王对此十分不满,一天趁其母与和尚下棋之际,运用法力将灵空山上的第一川、韩洪川、猫尾川、水洞川、五龙川等五川的河水聚拢而来,企图淹死其母 。其母听到水声,抬头见洪水已汹涌而来,忙取头帕一蘸,便将洪水吸尽 。所以现今五道川水贵如油 。五龙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将相隔千尺的两座高山迅猛挤来 。其母取下头上金簪向空扬,金簪立刻化作现在仙桥底下的巨大石条顶住两山 。其母见儿子如此残毒,一把抓住龙身扯得四分五裂 。龙头、龙背、龙尾均化为山丘之石,成为灵空山一处处名胜 。仙桥绝壁下一块石头上至今还留有棋盘的痕迹 。过仙桥向圣寿寺走,必经一座木构峦桥 。桥为单拱,桥上建丹柱棚式长廓三间,宽两米多,雕龙绘风 。桥基用14根40厘米粗的圆木构成桥梁,不要一钉一铆,桥结构十分科学简单,却雅观坚实,远望如一牙儿蚀月 。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是我国现存古桥珍品 。峦桥、仙桥飞跨一线天上,成为绝景 。跨过峦桥,穿林海沿小路东行,再过仙桥,就到了东峰脚下 。从山脚到峰顶的东钟楼,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飘带的十八盘 。人言不上十八盘,未到灵空山 。由于日久天长,岩石风化,路址更迁,至今山路已变成整30盘、555个台阶 。登盘观山、盘盘有景,景景各异,一盘胜似一盘,一景强似一景 。登上盘顶,隐约可见沁水南奔 。耸立于峰顶的东钟楼,亭阁由四根丹柱支立,飞檐翘角,古色古香 。中梁悬一口大钟,撞之轰鸣,声震四方,余音不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