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生物基材料聚丁内酰胺的创制与应用:
让生物发酵从“吃”到“用”
从可以吃的食品到食品用的包装 , 中间的跨度有多大?7月18日 , 在2020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奖颁奖现场 , 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赵黎明给出了答案 。
对于致力于食品生物工程领域的赵黎明而言 , 生物原料的用途是可以拓展的 , 比如谷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 , 既可以作为食品或饲料原料 , 也可以经过生物转化 , 成为可用于化妆品原料的聚合物 , 亦或是生物基的新型包装材料 。
此次大会上 , 由华东理工大学、恒天纤维集团有限公司、恒天生物基材料工程技术(宁波)有限公司、福建安溪茶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完成的《新型生物基材料聚丁内酰胺的创制与应用》获得了2020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
据赵黎明介绍 , 该项目主要立足于利用生物基原料谷氨酸经生物转化生产丁内酰胺 , 再进一步合成可降解的“绿色”尼龙品种聚丁内酰胺(尼龙4 , PA4) 。
PA4是一种新型可降解尼龙产品 , 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 可以用作丝、棉、皮革的替代品 , 也可用于医药、食品、服装等多个行业 。 该项目通过技术攻关 , 将解决制约PA4大规模生产的原料问题 。 同时 , 利用生物转化工艺取代化学高温高压过程 , 也将大大降低PA4的生产成本 , 使其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 。 不久的将来 , 生物基尼龙4将广泛应用于工业 。
1991年1月 , 国家经贸委发布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 , 是我国第一个限制塑料制品使用的政策;2007年12月 ,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 标志着我国“限塑令”正式出台 。
2020年1月 , 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 被称为我国“禁塑令”;同年6月 , 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 , 推进了“禁塑令”的顺利实施 , 该政策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禁止或限制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 。
在赵黎明看来 , 用环境友好的可降解材料取代不可降解材料是应对上述国家政策的有效途径 。
【可降解材料|让生物发酵从“吃”到“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市场前景广阔 , 依托现有循环经济产业链积累的管理、技术和人才优势 , 立足于可降解材料领域 , 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现有产业链条的综合竞争优势 , 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链融合 , 可把生物发酵产业链延长 , 开发出可在特殊场景下发挥出不可替代作用的新材料 , 弥补行业空白点 。 ”赵黎明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