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 动物的耳朵,大自然的“馈赠”它们能听到大部分人类听不到的声音( 二 )


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巨大的“招风耳” 。 大耳朵可以增加声音收集的面积 , 从而使声音听得更清楚 。 一般来说 , 夜间活动的哺乳动物或生活在开阔地区的哺乳动物的耳朵比较发达 , 如蝙蝠、兔子、狗和有蹄类动物 。 有些耳朵通常有特殊的凹褶 , 以便更好地接收声波 。 生活在非洲的土豚能够准确地听到白蚁在树上或其他物体上的移动 。



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的指猴还可以听到昆虫幼虫钻入树干的动作 , 然后用前肢上纤细的中指挖出这些幼虫吃掉它们 。


松鼠在树林里蹦蹦跳跳的大耳朵还能保护自己 , 防止眼睛被树枝刺伤 。


耳朵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 , 直径约2米 , 听力非常敏锐 。 因为耳朵上有很多褶皱 , 大大增加了散热面 , 更像是两个调节体温的大蒲扇 。 在炎热的夏天 , 它只是不停地扇着两只大耳朵 , 加速耳朵里的血液流动 , 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 , 驱赶热区丛林中的蚊蝇和寄生虫 。


兔子的长耳朵也很有名 。 除了听力功能 , 它们还可以调节体温 。 直立时散热 , 贴背保暖 。 有趣的是 , 与生活在炎热地区的兔子相比 , 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兔子耳朵要短得多 。


同样的结果也会出现在狼、狐狸、猫和其他群体身上 。
许多哺乳动物的耳肌非常发达 , 可以使耳廓自由转动 , 从而更有效地收集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 。 狐狸和狗的耳朵像喇叭 。 当他们听到声音时 , 他们竖起耳朵 , 朝着声音的方向转动耳朵 。 每只耳朵都可以独立工作而不被另一只耳朵转移 。 两只耳朵的活动并不一致 , 这就为准确确定声源的位置提供了可能 。


猫的耳朵也能随着声音的方向转动 , 就像雷达天线一样 , 在距离15~29米和1米左右的地方能分辨出两种相似的声音 。


作为一种听觉器官 , 动物的耳朵即使在睡觉的时候仍然在工作 , 但是它们的耳朵对声音的敏感度不如清醒时 。 然而 , 动物大脑中有一个“预警中心” , 使其听觉成为可靠的卫士 , 可以及时向他们报告危险 , 迫使动物醒来并采取行动 。 例如 , 当考拉睡觉时 , 虽然它的两只大耳朵垂着头 , 但只要外面有动静 , 它的耳朵就会立刻感觉到 , 并在瞬间醒来 。


家猫睡觉时 , 通常把耳朵挤在前肢下面 。 这样一来 , 它们一方面保护耳朵 , 另一方面将耳朵贴在地上 。 一旦他们听到任何声音 , 他们可以立即采取行动 ,


许多动物的耳朵也是美丽的装饰器官 。 比如 , 考拉有两只大耳朵 , 耳朵里长满了浓密的皮毛 , 高高地站在头的两侧 , 看上去特别让人印象深刻 。 小熊猫的耳朵又大又直 , 耳朵上有白色的边缘 。


大熊猫的一对毛茸茸的黑耳朵竖立在头顶 , 成为其朴素大方的黑白皮毛的组成部分 。


它活泼可爱 。 最有趣的是猞猁 。 两只竖立的耳朵尖端长出高耸的黑色笔毛 , 长约4厘米 , 夹杂着几根白毛 , 很像剧中武将头盔上的羽毛 , 增添了几分尊严 。


【哺乳动物|动物的耳朵,大自然的“馈赠”它们能听到大部分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虽然人类的耳朵不像其他哺乳动物那样五颜六色 , 但它们也是一对美丽的器官 。 从美学角度来说 , 最漂亮的耳朵的大小应该是从发际线到下巴长度的1/3 。 然而 , 中国民间有一句俗语叫“福耳” 。 其实 , 成年后人体其他器官基本停止生长 , 但除耳朵外 , 它一生都在不断的“微量”生长 。 其中主要表现在耳垂的长度在持续增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