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村一体化|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

山峡变平原平畴千顷田—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沟底村位于山西阳城县北留镇,东连泽州县,北依沁水县,西南与史山、皇城两村相邻 。网23http://全村国土总面积442公顷,其中耕地60公顷,人口805人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凭借其优厚的地下煤炭资源发展经济,由贫困走向富裕 。然而近年来,该村煤炭资源日趋枯竭,主要经济来源面临“干涸断流”的趋势,全村人民生存受到危机性的挑战 。面对挑战,沟底村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以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化基地为目标,启动二次创业,大规模地进行治山、治水、治沟,退耕还林,复垦矿区土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走上了一条持续发展之路 。此举,对于山西依赖煤炭资源发展经济的农村进行矿山复垦工作,走持续发展道路,极具典型借鉴意义 。为此,我们对该村一年多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情况作了详细调查,现就此作出报告 。
一、因地制宜 科学决策
沟底村是一个典型的依托煤炭资源富裕起来的农村之一 。地下煤储量原高达5600万吨 。凭借这一优势,1985年到1986年,县、镇、村三级相继在境区内兴办起山城、左岭、王街、沟底、香园沟五座煤矿 。其矿点数量在阳城全县农村位居榜首 。其中,该村所属香园沟煤矿年均产煤9万吨,年均产值1000余万元 。从1985年以来,煤炭产业始终是该村经济实力的骨干支柱,收入占到全村经济总收入的90%左右 。同时,村民依托当地煤矿布点多的便利条件,男劳动力几乎全部从事务工劳动,使之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煤炭产业的高收入,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小康富裕,而且使该村公益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1990年起,该村先后投资150余万元,修建了村办公大楼,兴建了新型小学校舍,硬化村道路三公里,兴办了近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配备了一整套文化娱乐设施,还修建了40栋现代化的居民住宅 。另外,该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领取固定工资”,得到了老有所养;考取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一律享受不同等级的助学奖励金;村民不仅不负担任何集体公益事业的费用,而且,逢年过节均有物质福利 。然而,由于十多年来境内五个矿点的竞相采挖,乃至在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的掠夺性开采,导致该村三号煤炭资源逐渐枯竭 。其中,该村村办香园沟煤矿到2001年已无煤可采,只得停产关闭 。其它四个矿点也必将“紧步后尘” 。随之而来的后果是:沟底村的经济支柱已呈“风雨飘摇”之势,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将失去依靠 。村民们担忧地说:“过去‘乌金’换黄金,沟底一步一层天;如今‘乌金’已挖空,沟底今后靠什么?”在此危机面前,沟底村不是“左顾右盼”、无所作为,而是面对危机积极应对,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决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 。2002年元旦的钟声刚刚响过,该村召开了党员会、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就农业综合开发问题进行了积极研讨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必须拥有一定的土地实力作基础 。而土地正是沟底的劣势,全村原有耕地几乎全部在山岭上,且生产条件十分恶劣 。如果依靠原有耕地发展农业经济是不可能走向富裕 。一是土地质量极差 。原有900亩耕地85%以上为沙质土壤结构,透水性强,贫瘠易旱,即使风调雨顺年景,每亩产粮不过百公斤;久旱年头则大部绝收 。改良土壤,既不现实,更不合算 。二是水土流失严重 。全村90% 以上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难以保水、保肥;同时,一到洪期,地里的禾田必将打了水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