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蒙药|贡宝拉格草原上的药师佛洞与蒙医蒙药导游词

贡宝拉格草原上的药师佛洞与蒙医蒙药导游词
朋友们 , 走出古老的皇城北京 , 驱车向北3个多小时 , 便可到达太仆寺旗的一处世外桃源 。这就是距北京最近的京北第一天然草原面积850平方公里的贡宝拉格草原 。
贡宝拉格 , 蒙古语意为深深的泉水 。这里的草原是野生动植物生长的乐园:狼、沙狐、野兔在这里出没;百灵、喜鹊、沙鸡在这里鸣唱、翱翔;麻黄草、甘草、狼毒、防风等珍贵药材数不胜数;金莲花、马兰花、芍药花、地椒花等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牛羊遍野 , 蒙古包点缀其间;炊烟袅袅 , 牧歌悠扬 , 一派人间天堂的意境 。在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境内 , 有一座天然的药师佛洞 。相传有人曾在洞中偶然拾得一个佛像 , 当地人便供奉起来 , 牧民们每有灾病 , 便到洞中求神像保佑平安健康 。清乾隆年间 , 礼部侍郎齐召南在贡宝拉格草原骑马不慎摔裂头骨 , 脑浆渗出 。宫中蒙古医生闻讯赶来 , 当即取活牛膀胱将齐召南头颅包住 , 隔着牛膀胱用手摸索着引导摔裂的头骨依裂缝对合 。然后 , 让齐召南按时服用蒙药 。没过多久 , 齐召南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 康复如初 。像上面这样对于蒙古医生行医治病的记载 , 在许多史料中都可查到 。蒙医蒙药 , 早已是医学宝库中的瑰宝 。与西药不同 , 蒙医蒙药有着悠久的历史 , 早在成吉思汗军中 , 已有专门的军医 。蒙医的形成 , 与蒙藏两大民族在历史上的密切交往有很大关系 。元帝国建立后 , 阔端、忽必烈先后在今甘肃凉州和六盘山地区会见藏族红教喇嘛八思巴 , 与藏人建立了友谊 。16世纪初 , 黄教领袖宗喀巴所领教派迅速发展 , 很快为蒙古人所信奉 。从那时起 , 蒙古族在与藏族密切的宗教交往中 , 开始系统学习流传于藏族宗教界的藏族医学理论 。之后 , 随着和汉族、阿拉伯民族的医学交流 , 蒙古医学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 。18世纪左右 , 蒙古医生写出《蒙药本草从新》、《普济杂方》、《蒙药正典》、《珊瑚验方》等许多医著 。到清代后期 , 蒙医蒙药已远近闻名 , 尤其是对骨科及刀剑外伤等病症的奇特疗效 , 更是为人啧啧称道 。有一位脑震荡后遗症患者长期遭受病痛折磨 , 在国内许多大医院求治无效 , 最后找到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位蒙医专家 。这位专家一不用针 , 二不用药 , 只是用布把患者头部包好 , 然后用小棍敲击 。第二天 , 这位患者的病就好了 。这种疗法为蒙医所独有 , 叫以震治震 。《元史》里记载 , 成吉思汗勇将布智儿作战受伤 , 血流如注 , 奄奄一息 。军医速取活牛剖腹 , 将布智儿置于牛腹内 , 以热牛血浸泡 , 很快将布智儿抢救过来 。《清史稿》中还记载了蒙古族名医绰尔济 , 将重伤患者置于白驼腹内进行抢救的成功经验 , 蒙医管这种治疗办法叫罨疗法 。当年忽必烈曾用鱼皮作靴治疗脚肿 , 这是有关皮疗术的最早记载 。现在所知的皮疗术有许多 , 如:用羊瑟必素分离法治陈旧性骨折 , 用驴胎衣裹患处治腰腿痛 , 用开膛鸡治麻疹不透和疹出不畅等等 。特别是让关节炎患者伏身于刚取出的羊瘤胃之上 , 外裹刚剥下的热羊皮 , 治疗效果甚佳 。其实 , 蒙医治病方法远不止上述这些 。其疗法 , 细分起来有消、解、温、补、和、汗、吐、下、静、养10种常规疗法和蒙古灸、药浴、温泉疗、冷敷、皮疗及七十七脉放血术等8种理疗法 。蒙医不仅疗术奇特 , 它的用药也十分独特 。服用过蒙药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 蒙药干面儿状的多 。这是因为 , 蒙药多用生药 , 用生药的好处是 , 药物中易溶于水的成份不会在制作过程中流失 。传统的中药 , 大多取材于植物 , 所以又叫中草药 。蒙药则广泛取材于植物、矿物、动物 , 品种达1340种之多 , 与传统中药相比 , 矿物药与动物药比例偏高 。蒙药有好多特殊的炮制方法 , 牛羊奶、酸奶汁、羊油等常被用作辅料加工药材 。蒙药用药方法灵活科学 , 往往依患者病情和用药时间的不同 , 分别投放不同的药物 。朋友们 , 来贡宝拉格草原旅游 , 药师佛洞是必须拜谒之处 , 蒙医蒙药也是应该了解并试着体验一下的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