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见习报告|就业实习报告

今年暑假 , 我对再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 。网18http://由于这几年的经济不是很好 , 导致了一部分企业职工的下岗 , 然而如何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就成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
近年来 , 面对日趋严重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现象 , 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 ,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但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仍然困难重重 ,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近日的统计数据就显示 , 全国一季度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下降 , 下岗职工再就业遭遇“淡季” 。在传统体制条件下 , 国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目标就是完成政府的指令性计划 。在此情况下 , 受利润最大化法则与严格成本约束机制的双重驱动 , 消除内部隐性失业、裁减冗员就成为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必然选择 。与此同时 , 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与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 , 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数量与态势 , 作为传统就业主导的国有企业 , 不仅不能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 , 反而向社会释放大量的闲置劳动力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 ,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 , 数以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离开土地 , 加入城镇劳动就业队伍 , 成为国有企业职工就业强有力的竞争者 。因此 , 近年来尽管非国有经济发展较快 , 拓宽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渠道与空间 , 但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过程中 ,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年龄、心理承受力、未来期望值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 , 从而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空间 。
而且在传统体制条件下 , 劳动用工的终身制、所有制的差异性等体制缺陷赋予了国有企业职工特有的“身份特权” , 由此形成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择业过程中的“体制心理偏好” , 总是期望把自己的择业活动与国有企业永远联系在一起 。这一制度惯性及其由此引发的心理素质缺陷 , 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步伐 。伴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与合同制度的日趋完善 , 传统体制条件下国有企业职工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受到了全方位的冲击;但由于缺乏社会制度体系与外部环境的有力支持 , 大多数国有企业职工的就业心理素质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主要表现为:对劳动用工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有较强的排斥心理 , 对日趋严重的失业现象缺少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未能及时转换就业观念 , 增强对失业的危机感与适应性 , 缺少割断与国有企业联系的心理准备 , 从而阻碍了国有企业职工正常的角色转换过程 。在广大国有企业职工中存在着明显的职业评价偏见与不合理的就业倾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