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底是什么( 四 )


到了汉代 , 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 , 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 。 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 , 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 , 叫做圭 。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 , 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 。 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 , 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 , 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 到了隋唐 , \"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 。 \"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 , 使得中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
明末清初 , 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 , 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 , 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 。 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 , 不好计算 , 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 。 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 , 每个时辰八刻 , 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
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 , 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 , 夜观乾象 , 正萟宝香 , 只闻得九霄鹤唳 , 却是天差仙使 , 捧玉帝金旨一道 , 着他午时三刻 , 梦斩泾河老龙 。 \"午时三刻 , 按照的计时方法 , 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 。 按阴阳家说法 , 此时是阳气最盛 , 而现代天文学认为正午最盛 , 两者说法略有不同 。 午时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斩刑的时辰 , 此时开刀问斩 , 阳气最盛 , 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 , 罪大恶极的犯人 , 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 , 以示严惩 。 罪刑轻者 , 可在正午开刀行斩刑 , 让其有鬼做 。 所以 , \"午时三刻 , 梦斩泾河老龙\" , 以显示老龙罪行极重 。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 , 按时更换 , 叫\"五更\" , 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 , 每更为一个时辰 。 戌时为一更 , 亥时为二更 , 子时为三更 , 丑时为四更 , 寅时为五更 , 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05:00
\"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 , 以下漏击点为名 。 一更分为五点 , 所以 , 一点的长度合24分钟 。 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 , 念念在心 。 早已至五鼓三点 , 太宗设朝 , 聚集两班文武官员 。 \"\"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04:12 。
时间观
在古代 , 光阴表示时间 。 时间是人根据物质运动来划分的 , 不是本来就有的 , 宇宙中的\"时\"本来是没有间的 。 物质运动需要耗费\"时\" ,
但是如果不把\"时\"分割成间 , 我们的思维就无法识别\"时\" , 我们之所以能思考 , 是因为思维能对物质世界命名 , 物为实 , 思为虚 , 思命物以虚名 , 为思所用 。 没有进行分割过的\"时\" , 无法被命名 , 无法进行区分 , 只有分割成\"时间\"后 , 才能被思维所用 , 因为分割后可以命名了 。 比如我们把地球绕太阳一周的运动过程划分为一年 , 地球自转一圈的运动过程划分为一日 , 这样的划分便于思维使用数字符号来计算 。 如果你不是生活在地球上 , 绝对不会以地球的运动过程来分割时 。 所以 , 时间不过是人为了便于思维思考这个宇宙 , 而对物质运动进行的一种划分 , 是人定的规则 , 而并非什么自然规则 。 间是人为的划分 , 怎么分都可以 。
【|“时间”到底是什么】时间是一种客观存在 。 时间的概念是人类认识、归纳、描述自然的结果 。 在古中国 , 其本意原指四季更替或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轮回 , 《说文解字》曰:时 , 四时也;《管子·山权数》说:时者 , 所以记岁也 。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 , 时间的概念涵盖了一切有形与无形的运动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 。 \"可见时是用来描述一切运动过程的统一属性的 , 这就是时的内涵 。 由于古代人们研究的问题基本都是宏观的、粗犷的、慢节奏的 , 所以只重视了\"时\"的问题 。 后来因为研究快速的、瞬时性的对象需要 , 补充进了\"间\"的概念 。 于是 , 时间便涵盖了运动过程的连续状态和瞬时状态 , 其内涵得到了最后的丰富和完善 , \"时间\"一词也就最后定型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