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1日 ,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刘颖课题组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AR1B senses leucine levels to regulate mTORC1 signalling的研究论文 。 报道了亮氨酸受体蛋白SAR1B对mTORC1的调控机制 , 及其重要的生理病理意义 。
研究人员通过质谱实验发现了亮氨酸的受体蛋白SAR1B 。 SAR1B的经典功能是作为小G蛋白酶参与囊泡形成 。 研究人员发现 , SAR1B感知亮氨酸不依赖于其经典的小G蛋白酶活性 。 SAR1B感受到亮氨酸信号后 , 通过GATOR2复合物将信号传递给mTORC1 。
此外 , 研究人员利用无脊椎模式生物线虫 , 证明了SAR1B感知亮氨酸是进化上高度保守的机制 。 最后 , 研究人员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建立裸鼠肺内原位瘤模型 , 证明SAR1B通过抑制mTORC1活性 , 在肺癌发生中扮演着抑癌因子的功能 。
Nature:唯一完成单位!暨南大学丙烯/丙烷分离研究实现新突破丙烯是全球产量最高的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之一 , 年产量超过1亿吨 。 工业上 , 丙烯主要通过石油催化裂解或丙烷脱氢来制备 。 聚合级丙烯主要用于生产聚丙烯 。 放眼四周 , 小到聚丙烯(PP)塑料瓶、晶莹剔透的“有机玻璃”和婴儿的尿不湿 , 大到家电外壳和汽车零部件等都是丙烯深加工的产物 , 聚丙烯在抗疫防疫中更大显身手 , 是防护口罩、防护服熔喷无纺布专用料 , 也是注射器、护眼罩和输液瓶等的生产原料 。
然而 , 丙烷裂解生产丙烯这一技术在工业上不能直接得到聚合级(高纯度)的丙烯(≥ 99.5 %) 。 为了去除残留的丙烷 , 工业上往往以高昂的设备投资和巨大的能量消耗作为代价 。 因此 , 在能源危机日渐严重的今天迫切需要开发出低能耗的丙烯纯化技术 , 寻求绿色的分离方案 , 是未来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需求 。
2021年7月21日 ,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 在线发表了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陆伟刚教授和李丹教授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Orthogonal-array dynamic molecular sieving of propylene/propane mixtures 。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离机制:正交阵列动态筛分 , 在由金属节点和有机配体通过自组装形成的一类具有确定组成与结构和多样化孔道的新型晶态多孔材料金属-有机框架上 , 成功解决了传统分子筛吸附动力学缓慢和吸附量低的问题 。
该研究设计、开发并合成的基于该筛分机制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被命名为JNU-3) , 其一维通道带有嵌入的动态分子口袋 , 可以在本质上不同的压力下高效地分离丙烯/丙烷(1/1)混合物 , 每公斤JNU-3可以得到53.5升聚合级(99.5 %)的丙烯 , 具有迄今为止最佳的丙烯/丙烷分离性能 , 实现了丙烯/丙烷分离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 为设计下一代分离材料指出了新的方向 。 该研究可能被广泛应用至石油化工、疫情防控、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 。
Nature:封面文章 ,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在小型化自由电子激光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自由电子激光是实现X射线波段高亮度相干光源的迄今最佳技术途径 ,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可用于探测物质内部动态结构和研究光与原子、分子和凝聚态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 , 极大的促进物理、化学、结构生物学、医学、材料、能源、环境等多学科的发展 。 研制小型化、低成本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成为其重要的发展方向 , 对于拓展应用和产生变革型技术都是极其重要的 。
2021年7月21号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李儒新 , 刘建胜及王文涛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Free-electron lasing at 27 nanometres based on a laser wakefield accelerator的研究论文 。
该研究通过使用基于激光尾流场加速器的电子束 , 在指数增益范围内展示了波荡器辐射放大的实验演示 。 放大的波荡器辐射通常以 27 纳米为中心 , 每次发射的最大光子数约为 10^10 , 产生的最大辐射能量约为 150 纳焦 。 在设备中的三个波荡器中的第三个中 , 辐射功率的最大增益约为 100 倍 , 证实了在指数增益机制中的成功操作 。 该研究结果构成了使用激光尾流场加速器进行自由电子激光的原理验证演示 , 并
Nature:北大焦宁团队攻克苯环开环重大科学难题碳碳键是构筑大部分有机分子骨架的最基本结构 , 其选择性断裂反应可以实现对有机分子骨架的直接修饰改造 , 也被认为是新一代物质转化的途径 。 但是 , 由于键能高、活性低、选择性难以控制等挑战性 , 碳碳键的断裂转化是化学领域公认的难题之一 。 自1825年法拉第发现苯以来 , 芳环由于其共轭、稳定的环状结构 , 如何通过催化实现芳环选择性地开环断裂转化更是鲜有文献报道 。
推荐阅读
- 假如存在二维生物,他们如何辨别所处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
- 又靓又能做科研,这位博士小姐姐,发完Science发Nature!
- 38亿光年外发现罕见「五重奏」,空间强烈扭曲,爱因斯坦又对了?
- ?关于光学天文学,你了解多少?
- 早年:不明飞行物曾冲向国际空间站
- Nature:衰老的根源在核糖体?衰老加剧核糖体暂停,破坏蛋白质稳态
- Nature:新冠实际死亡人数或已超千万
- 2021年只是一瞬:但我们却在这一瞬间,瞥见了未来
- 汤加火山爆发:地球一个响指,万物之灵跌下山巅
- “走蛟”真的存在吗?为何蛇的数量如此多,却很少看到蛇的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