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 PNAS:华人团队发现,垃圾DNA序列在寿命和癌症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因 PNAS:华人团队发现,垃圾DNA序列在寿命和癌症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图片

基因 PNAS:华人团队发现,垃圾DNA序列在寿命和癌症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图片

基因 PNAS:华人团队发现,垃圾DNA序列在寿命和癌症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图片


人体本质上是由数万亿个活细胞组成 , 这些细胞停止复制和分裂时就出会现细胞衰老 , 而人体也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衰老 。 我们早已知道基因会影响细胞的衰老方式和人类的寿命 , 但它们究竟是如何运转的目前仍不清楚 。
端粒(Telomere)是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简单的DNA高度重复序列(TTAGGG)-蛋白质复合体 , 端粒的长度反映细胞复制史及复制潜能 , 被称作细胞的“ 生命时钟” 。
众所周知 , 端粒与衰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细胞每分裂一次 , 端粒就会缩短一点 。 一旦端粒消耗到一定程度 , 细胞就会进入衰老状态 , 进而死亡 。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控制端粒酶的活性 , 而端粒酶在细胞中负责延长端粒 , 在某些细胞类型(包括生殖细胞和癌细胞)中 ,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的活性可确保在细胞分裂时将端粒重置为原来的长度 。 这本质上是重置了“生命时钟” , 这也是癌细胞可以继续繁殖并形成肿瘤的原因 。
了解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是如何被调节和激活的 , 以及为什么它只在某些类型的细胞中活跃 , 有助于人类对抗衰老和延长寿命 , 也有助于阻止癌症扩散 。

近日 , 华盛顿州立大学朱继跃教授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Polymorphic tandem DNA repeats activate the 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gene 的研究论文 。
该研究发现 , 人类基因组中的一段不编码蛋白的“垃圾DNA”序列 VNTR2-1 , 能够驱动端粒酶基因的活性 , 从而影响衰老和癌症发生 。 这项研究让科学家距离解开衰老之谜又近了一步 。
众所周知 , 人类DNA中有30亿碱基对 , 但这些DNA仅仅编码约2万个蛋白质 , DNA的绝大部分是不编码蛋白质的非编码序列 , 其中近50%是不编码蛋白质的重复DNA序列 , 这些序列往往被认为是基因组中的“垃圾DNA”或暗物质 , 很难研究 。
在这项研究中 , 研究团队发现一个内含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元件——VNTR2-1 , 由53到160个42bp的重复序列组成 , 在不同人群中长度差异很大 。
VNTR2-1 作为一种增强子样元件 , 以染色质依赖性方式激活细胞中的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转录 , 对其活性至关重要 。
研究团队发现 , 从癌细胞(人类细胞系和小鼠)中删除 VNTR2-1 序列 , 会导致端粒缩短、细胞老化和肿瘤停止生长 。
随后 , 该团队研究了美国佐治亚州的白人和黑人百岁老人的 VNTR2-1 序列长度 , 并与其他人进行对比 , 发现 VNTR2-1 序列长度在53个拷贝到160个拷贝不等 , 而且端粒酶基因在 VNTR2-1 序列较长的人中更活跃 。
由于仅在美国黑人中发现了非常短的 VNTR2-1 序列 , 因此研究团队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 发现与对照组参与者相比 , 具有短 VNTR2-1 序列的百岁老人相对较少 。
这些发现表明 , VNTR2-1序列通过对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的调控 , 在人类衰老和癌症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
朱继跃教授表示 , VNTR2-1 序列短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寿命就一定会更短 , 因为VNTR2-1 序列短意味着端粒酶基因不太活跃 , 因此端粒长度可能更短 , 但这也会降低患癌症的可能性 。
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并不能解释人类患癌症的全部原因 , 而这项研究告诉我们 , 癌症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 VNTR2-1 序列有助于我们了解衰老和癌症的遗传多样性 , 也提示了我们需要更仔细地研究这种所谓的“垃圾DNA” 。
朱继跃教授(左二)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生物世界” , 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 , 不代表本号观点 , 无商业用途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涉及侵权问题 , 请联系我们 , 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基因|PNAS:华人团队发现,垃圾DNA序列在寿命和癌症中发挥重要作用】WOSCI沃斯编辑 , 耶鲁大学博士团队匠心打造 , 专注最新科学动态并提供各类科研学术指导 , 包括:前沿科学新闻、出版信息、期刊解析、SCI论文写作技巧、学术讲座、SCI论文润色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