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 巨型神秘怪异“脸谱”现身天山形态成迷

【天山|巨型神秘怪异“脸谱”现身天山形态成迷】
天山 巨型神秘怪异“脸谱”现身天山形态成迷

沟壑纵横的天山 , 不仅阻隔了新疆南北 , 还深掩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 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的考古人员日前在西天山的一处高山牧场中 , 意外地发现了雕刻在巨大冰川漂砾石上的奇怪“脸谱” 。 刻有“脸谱”的巨大冰川漂砾石背面呈灰黑色 , 高3米 , 宽3.5米 , 正西面因冰川磨蚀深凹下去 , 形成一个巨大的天然“神龛” , 龛内呈白色 , 黑白对比分明 。 10余张夸张的“脸谱”就刻画在白色的凹陷内壁上 , 每个面孔的直径为20厘米至30厘米 , 共同的特征是大圆脸、招风耳、阔嘴 , 圆眼空洞地望着前方……有的还明显刻有夸张的头饰及发饰 , 与贵州的傩戏面具颇有几分相似 。 巨石所处的位置十分险要 , 刻有脸谱的一面朝向一条深涧 , 雪水奔泻而下 。 当时 , 正在进行野外考察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考古专家进入涧内 , 猛然“撞见”这些诡异的面孔 , 一时恍若时空交错 。 带队普查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铁南感到震惊 , “冰川漂砾石上刻有数量众多的人面 , 这在新疆尚属首次发现 。 ”
根据巨石周边半圆形的石圈和形态怪异、色彩对比强烈的诡异脸谱 , 张铁南认为 , 这是一处萨满教的祭祀遗址 , 巨石上的人脸极有可能是萨满巫师作法时佩戴的面具 。 公元前后 , 在巫师带领下 , 生活在当地的族群在高地上祈神 。 作法时 , 巫师和追随者都戴着面具起舞 , 有人随后将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面具雕刻在这巨大的冰川漂砾石上 。 此后不久 , 考古人员再次在温泉县另一处连绵低矮的山丘岩画群中发现“脸谱” 。 其中 , 一块近似长方形独立的巨石上 , 凿刻着两张呈上下排列的圆脸、阔嘴人面;另一块约3平方米的黑色岩面上 , 则刻满用深窝、圆孔代表眼、口、鼻的人脸 。 人脸下方的岩石上刻着一个托举太阳的人 。 张铁南分析说 , “从人脸岩画呈现的颜色及刻法上对比分析 , 应该与同一地带发现的上千幅岩画属同一时代 。 人面全部朝向东方 , 这应该是表达对太阳的一种崇拜 。 ”
面对多处现身的神秘“脸谱” , 考古专家们如获至宝 。 张铁南说 , 这些新发现意义重大 , 通过对这些“脸谱”的解读 , 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整个北疆地区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内涵 , 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 , 以及原始宗教信仰 。
国道312线从新疆乌鲁木齐至霍尔果斯口岸 , 途经赛里木湖、果子沟和伊犁河谷 , 这是一条被誉为“新丝路”的交通要道 。 然而多年来无人可以肯定 , 沿古道建设的现代公路旁 , 是否还留存着古丝绸之路的遗迹 。
今年 , 这一困扰人们的问题终于找到了部分答案 。 沿路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了一处清代驿站遗址 , 以及一条湮没在草木下的古道路基 。 沿312国道进入新疆精河县境内 , 在高速公路右侧的甘家湖自然保护区内 , 考古人员发现了“丝绸之路北道”路基和清代著名的“托多克”驿站遗址 。 居住在发现地点附近的草场管护人、73岁的哈萨克族老人布拉汉记得 , 当年他第一次看见那“老房子”时 , 四面的墙体还有一人多高 , 墙厚近一米 。 “50多年过去了 , 风吹雨淋让老房子成了不足半米的土台 。 ”
然而 , 这不足半米的土台让考古人员兴奋不已 , 因为这就是找寻多年的清代史书上记载的“托多克”驿站 。 据勘查 , 驿站总面积300平方米 , 虽然残存的墙体已剥蚀成一座土台 , 但顺着墙的走势 , 依稀可以看出一段长、宽各10米相接完整的墙基 。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铁南据此判断 , “当时这里应该是一片较大的房屋建筑 。 ”
据清代史料记载 , 1754年 , 清朝政府出于征讨准噶尔部的军事需要 , 从迪化(现乌鲁木齐)至伊犁设21座军台 , 传递军内公文书信 , 在托多克设军台和营塘 。 至1884年新疆建省后 , 托多克军台改为驿站 。 指着土台前没入荒草的林中小道 , 张铁南说 , “不要小看这条路 , 这就是古丝绸之路北道遗址 , 也是清代迪化至伊犁的官道遗址 。 ”记者看到 , 这条小路已明显凹陷于地表以下 , 深处距地表1.5米 , 浅处0.3米 , 蜿蜒曲折 , 在荒草中十分抢眼 。 目前考古人员已勘察出11公里 , 张铁南有些遗憾地告诉记者 , “保护区内草木茂密有些地方徒步也无法通行 , 所以没入密林中这条古驿道也许更长 , 我们一时还无法追寻到尽头 。 ”但经过大量对比分析 , 专家们确信 , 这条呈东南-西北走向的土路正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遗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