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口语|教师在口语表达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在许多中小学生中间都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某老师的课讲得好,听得懂 。某老师的课讲得不好,听不懂 。那么,为什么会有讲得好,听得懂 。和讲得不好,听不懂之分呢?究其真正原因,大部分并不是老师知识水平不高,也常常不在于老师责任心不强,而往往是口语表达方面的问题 。那么,作为一个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讲得好,使学生听得懂呢?
笔者认为,起码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
一、科学性的问题
课堂上教师的授课语言既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口语,也有别于书面语言,而是一种规范化的口语 。我们有些老师在授课时对这一方面就不太注意,有时把生活中的语言带到课堂上来,这样就使得一些问题的阐述缺少准确性和科学性,给学生掌握知识带来了难度 。比如,有的老师在讲授除法时,把10除以2常常说成10除2这样就使学生接受了错误的知识,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乱,接受知识就有了难度 。因此,教师语言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具有科学性,要符合语言学的一般规律,符合语法、逻辑的要求,做到知识正确、读音准确、用词恰当 。否则,不仅给学生接受知识造成障碍,而且会贻害学生终生 。
二、生动性的问题
教学语言虽然要具有科学性,要求规范化,但它又有别于书面语言,它还要求具有生动性的特点,只有生动才能使学生爱听,才能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知识,消化理解授课的内容 。要在教学中体现生动性的原则,必须做到两点:一要通俗,二要形象 。这两点都有助于学生把课听懂 。一个大学毕业生分到一所中学教初中化学,面对刚刚接触化学这门知识的初中学生,他不是由浅入深地讲解基本知识,而是凭个人兴趣大讲特讲一些深奥的化学问题和现象 。尽管地讲得津津有味,可学生却如坠五里雾中,根本听不懂他讲了一些什么,浪费了时间,影响了教学进度 。这种有悖于通俗性原则的授课方式轻则影响学生的成绩,重则使学生丧失了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
【教师口语|教师在口语表达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形象性的问题也是使课堂生动起来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中小学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因为中小学阶段是形象思维高于逻辑思维的阶段,学生们对形象性问题的理解掌握能力要高于对抽象性问题的理解掌握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通过形象化的手段把枯燥深奥的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化枯燥为活泼,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近,使学生听得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拼音,这对刚刚上学的孩子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授课难度大,内容枯燥,如果不采用形象化的手法,很难使小学生们掌握这些拼音字义 。有的老师就采用形象化的手法,根据拼音的字形、字音编成一些形象性强的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这样就使学生在趣味性很强的教学中,靠形象的帮助掌握了拼音,学会、听懂了老师所讲的知识 。
推荐阅读
- 工作计划|小学英语教师个人研修计划2022
- 工作计划|高三地理教师工作计划2022
- 工作计划|幼儿园教师校本研修个人计划
- 工作计划|小学语文教师个人教研工作计划2022
- 工作计划|2022年托班教师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2022幼儿园大班教师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幼儿园中班教师工作计划2022
- 工作计划|幼儿园小班教师工作计划范例
- 工作计划|2022幼儿园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2022年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