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 盘尾丝虫:专害穷人失明的可怕寄生虫,人类灭其子孙将其解决


世界卫生组织 盘尾丝虫:专害穷人失明的可怕寄生虫,人类灭其子孙将其解决
文章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 盘尾丝虫:专害穷人失明的可怕寄生虫,人类灭其子孙将其解决
文章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 盘尾丝虫:专害穷人失明的可怕寄生虫,人类灭其子孙将其解决
文章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 盘尾丝虫:专害穷人失明的可怕寄生虫,人类灭其子孙将其解决
文章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 盘尾丝虫:专害穷人失明的可怕寄生虫,人类灭其子孙将其解决

文/九九
怜我世人 , 忧患实多这是一种堪称“穷人专属“的传染病 , 患者在被一种黑蝇叮咬后 , 就大概率会逐渐丧失视力 , 直至成为彻底的盲人 。 因为患者往往生活在河边 , 因此 , 此病又被称为河盲症 。 河盲症是全球仅次于沙眼的第二大致盲因素 。
河盲症背后的罪魁祸首 , 是盘尾丝虫寄生 。 盘尾丝虫属于寄生于人体的八种丝虫之一 。 它们分别是: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帝汶丝虫、盘尾丝虫、罗阿丝虫、链尾丝虫、常现丝虫和奥氏丝虫 。
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 , 巢元方等著的《诸病源候论》中就有类似丝虫病的描述 。 但直至1863年 , 人类才第一次认识到丝虫的存在 。 在我国分布的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 , 可引起淋巴丝虫病 , 但它们都没有盘尾丝虫那般臭名昭著 。
据统计 , 当年西非高危地区平均有10%的人因盘尾丝虫而失明 , 甚至部分村落失明的人过半 。
盘尾丝虫要感染人 , 光自己还不够 。 它有一个中间宿主 , 名叫蚋 , 又称黑蝇 。 蚋会在水边繁殖 , 通过叮咬人类传播盘尾丝虫的幼虫 。 通过叮咬 , 盘尾丝虫会定居在人类的淋巴位置 , 并产下大量幼虫 。
这些幼虫会顺着血管移动到患者全身 , 而这一过程则会引发患者皮肤瘙痒、溃烂 , 甚至引起炎症 , 让色素沉淀 , 状如豹皮 。
如果发生堵塞 , 还会出现象皮肿——四肢或生殖器等器官极度肿胀变形 。 这也正是丝虫病的最标志性特征之一 。 更可怕的是 , 盘尾丝虫的幼虫还喜欢聚集在眼球附近 。 这些聚集的幼虫 , 会引发眼球炎症 , 影响视力 , 最终导致失明 。
蚋极小 , 难以彻底扑杀 。 而且非洲的自然环境恶劣 , 经济水平落后 , 更是无法让人民远离河道 。 河盲症就这么顺着充满了虫卵河水 , 走遍了整个西非 , 西非因此成为了河盲症肆虐最严重的地区 。
而拉丁美洲与非洲其他地区的森林与小溪中 , 也有着蚋与盘尾丝虫的身影 。 在历史上 , 共有36个国家的出现过河盲症 , 包括拉丁美洲6个国家 , 非洲29个国家和也门 。 最贫困的地区 , 遇到了最容易让人丧失劳动力的疾病 。
根据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数据 , 仅非洲便有大约有3700万人受到蟠尾丝虫症感染 , 数百万人因此视力受损甚至致盲 。
尽管早在1975年 , 世卫组织便成立热带病研究与教育项目组(后文简称TDR) , 将盘尾丝虫病列入观察的疾病之一 。 但当时治疗的药物极为匮乏 , 且副作用严重 。 轻则恶心呕吐 , 重则痉挛窒息 。 TDR当年的负责人卢卡斯博士甚至直接说:“我们当年治疗盘尾丝虫病的药就是毒药!” 。
不治病就变瞎子 , 治病却可能直接丧命 。 然而即便是“毒药” , 大多数人甚至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 。 他们不仅买不起药 , 甚至由于落后的医疗条件 , 根本都不知道去哪里买药 。
因此 , 20世纪70年代 , 世卫组织便建立了药物筛选项目 , 同时也向全球呼吁研发特效药 , 寻找对抗疾病的办法 。
但是盘尾丝虫病患者往往极度贫穷 , 不少药企觉得无利可图 , 根本不想费时间精力去研发药品 。 而世卫组织的药物筛选 , 也未能成功选出合适的药物 。
而对付盘尾丝虫中间宿主蚋的战役 , 也失败了 。 尽管使用了当时最强的农药——DDT , 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了效果 , 但很快蚋便产生了抗药性 , 卷土从来 。
人类再度陷入了束手无策的状态 。 努力多年 , 似乎一切还在原点 。
侠之大者 , 为国为民正当世卫组织焦头烂额之际 , 在西非海岸的另一端 , 美国的默沙东公司的一种兽用寄生虫药获得了极大成功 , 在当时小有名气 。 其研发人坎贝尔发现 , 这种药可以杀灭马体内的丝虫幼虫 , 于是想尝试对盘尾丝虫病进行治疗 。
当时默沙东公司负责药物研发的主管是瓦格罗斯博士 , 很快同意了这一想法 。 瓦格罗斯博士是希腊裔 , 经历过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 , 因此对贫困人民一直很关注 。 上世纪90年代 , 将全球第一个乙肝疫苗技术和设备低价转让给中国的人就是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