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人和现代人相比 , 封建思想要更加严重一些 , 在他们看来 , 人死之后要进入另外一个世界 , 就算肉体已经死亡 , 但灵魂却绝不会消亡 。 因此 , 他们格外看重葬礼制度 , 会在去世之前就将所有的身后事安排好 , 并为自己准备珍贵的陪葬物 , 修建奢华的墓地 。 越是身份尊贵的人就越在乎这些事 。 而且为了防止自己的墓地被盗墓贼盗挖 , 他们还会在墓地设置不同的机关 , 也因此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下葬方法 , 比如土葬、火葬、水葬等 。
专家发掘一座旷世陵墓 , 墓中出土一件“国之瑰宝” , 市场价值高达100亿 。 那么 , 这件稀世珍宝究竟是什么东西?墓中主人又有何来历?
在1978年 , 湖北省随州市西向1公里左右的地方正在施工 , 一开始施工进展十分顺利 , 但却在工程开展到一半时突然发生了意外 。 有人发现水面上竟然出现了大量的木炭 , 这让人十分不解 , 施工地怎么会有木炭出现呢?要知道 , 这些东西一般都是用来防水 , 怎么可能出现在这里?
随着木炭的数量越来越多 , 工人们不敢耽误 , 急忙上报了有关部门 , 很快考古专家就来到了现场 。 对周围环境进行了勘察之后 。 专家们认为 , 这个地区的地下一定存在大型的水葬古墓 , 由于施工触碰到了古墓的防水层 , 这才导致大量的木炭浮现在水面上 。
于是 , 专家们立刻指挥人进行排水和挖掘、不久后 , 古墓的全貌终于出现在人们面前 , 但人们却发现墓坑附近有个0.5平方米的盗洞 , 这让专家们心情沉重起来 , 十分担忧里面的文物已经被盗墓贼偷走 。 专家们小心翼翼地打开墓门 , 进去之后却发现里面的防水系统已经被破坏 , 很可能是施工原因所导致 , 以至于现在的墓地之中到处都是积水 , 专家立刻组织人员进行排水 , 之后才展开对这个古墓的勘察和研究 。
等到水位不断下降后 , 人们才发现这是个竖穴木椁墓 , 墓坑的长度为21米 , 宽度为16.5米 , 深度为13米 。 而且里面还有几具木棺 , 打开后发现里面都是13-25岁之间的女性 , 总共有23具 , 后来专家们才确认 , 这些很可能都是为墓主陪葬的人殉 。 这种人殉在古代比较常见 , 许多君王大臣都有人殉陪葬 。
一开始没人能够确定古墓的墓主是什么人 , 更不知道古墓建于哪个年代 。 在后续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和挖掘之后 , 专家们才终于确定 , 古墓建于战国时期 , 而墓主则是曾侯乙 。 实际上 , 历史上关于曾国的介绍并不多 。 据说 , 这是一个楚国的附属国 , 而曾侯乙就是曾国的君主 , 根据相关铭文来看 , 曾侯乙死亡时间是在公元前433年 , 或者要更晚一些 , 死亡年龄则是在42-45岁之间 。
虽然历史上的曾国名不见经传 , 但是这个小国家却在2000多年后名扬天下 , 因为在曾侯乙墓中 , 总共出土了15404件文物 , 这些文物保存的都非常好 , 里面的青铜器仿佛刚刚被放入地下 , 漆木器物也十分的鲜艳 , 就连竹简上的墨迹都十分清晰 。 专家推测 , 之所以这座古墓的文物保存的如此之好 , 很可能是水葬的原因 , 隔绝了氧气之后 , 墓室中的环境十分稳定 , 文物自然更好保存 。
在曾侯乙墓中 , 有一套编钟十分引人瞩目 , 被人称为曾侯乙编钟 。 实际上 , 钟早在我国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 , 一开始只是3-5枚 , 之后又发展到9-13枚 。 截止到现在为止 , 中国的考古过程中总共出土了40多套编钟 。 在这些编钟中 , 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质最高的就是曾侯乙编钟 。 这套编钟做工十分精细 , 气魄非常宏伟 , 完全可以代表战国时期青铜乐器的巅峰水平 , 这也让这套曾侯乙编钟被称为“国之瑰宝” , 市场价值高达百亿 。
另外 , 古墓中还有大量的车马兵器 , 种类十分齐全 , 数量众多的同时 , 又有着很强的综合功能 , 这是考古界从未发现过的 。 在这些兵器中 , 最多的就是射远兵器 , 其中还有十分罕见的矛状车軎 , 从这些兵器也可以看出 , 曾侯乙是一个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 也是一个颇有见识的指挥家 。 或许曾国的兵力并不是很强 , 所以历史上才没有太多的记载 , 但这并不能否认曾侯乙是个极具战争才能的人 。
推荐阅读
- 扎克伯格展示的并不是元宇宙的全部
- “基建狂魔”河狸为什么会被自己啃的树砸死,为啥它们躲不过去?
- “涨姿势”了?看完直呼不可思议,但大自然真实存在的科普知识!
- 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一组图“还原”动物祖先的样子,这不是《山海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