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直接袭击尤卡坦半岛的小行星引起了超乎想象的巨大波浪 。 发现小行星相撞时发生海啸的痕迹 。 一种统治古代世界然后消失无踪的恐龙 。 关于它的灭绝历史 , 各种理论仍在争论中 , 但最突出的理论是它起源于一颗来自太空的小行星 。
据说 , 大约在 6600 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 一颗从太空飞来的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东部尤卡坦半岛附近的水域 。 撞击造成尘埃飞扬 , 几年间阳光几乎从地球表面消失 。 除了因全球变冷使环境不适合生物生存外 , 地球上75%的生物 , 包括恐龙 , 都因以光合作用为食的植物数量减少而死亡 。
在小行星坠落点附近 , 另一个因素将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 与地球表面碰撞的能量引起了大规模的海啸 。 规模正在以各种模式进行估计 , 但一种理论是 , 袭击北美大陆的第一波海浪的高度达到了 1500 米 , 之后 , 较小的浪潮不断涌入......在俯瞰墨西哥湾的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发现了支持这一理论的波形化石 。
能源公司调查中出现的神秘形象
这一发现是由一家能源公司发现的一种奇怪的地形模式引发的 。 及其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湖岸是受欢迎的休闲场所 , 您可以在那里感受亲近大自然 。 在柏树沼泽中可以看到海狸 , 除了钓鲈鱼 , 还可以在春秋两季观赏候鸟 。 专注于石油和天然气等碳氢能源开采的德文能源公司已经看到了储存在伊亚特湖附近地区的能源潜力 。
因此 , 德文决定在湖边进行地震勘探 。 地震勘探是通过人为地因爆炸等原因产生大尺度声波 , 并拾取在地下沉积层中回波的声波来估计深部构造的方法 。 但是 , 负责人却绞尽脑汁 。 因为在获得的分析图像中 , 出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图案 , 例如周期性地重复小皱纹 。
德文公司想要确定地形的真实性质 , 并要求路易斯安那大学拉斐特分校分析图像数据 。 这引发了白垩纪晚期重大事件的发现 。 该校地球科学教授加里·金斯兰 (Gary Kinsland) 告诉报道科学新闻的 Live Science 杂志的记者 , 并讲述了那一瞬间的惊讶 。 他说:“看到图形的第一眼 , 我还以为是假的呢!” 。
地面最大的巨型波纹标记
地震图像捕捉到了巨大海啸是由6600万年前小行星碰撞引起的证据 。 一般来说 , 波浪只是水面的变化 , 一种当场消失的现象 。 然而 , 它的外观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或暴露在巨大的水流中后仍然存在 。 它是一种现象 , 这是被称为“唇纹”(涟痕、莲藕)的现象 。 海浪和沙丘上的沙纹也是唇纹的一种 , 是利用波浪或风的力量在地表上刻上周期性的纹路 。
在伊亚特湖周围1.5公里处发现的图案正是这个波纹痕迹作为化石保存下来的样子 。 在那个尺度上不寻常的是巨波纹标记 , 平均波长为600米 , 波之间的距离为16米 , 高度振幅为16米 。 据科学新闻网站《自然世界新闻》报道 , 教授和他们的研究团队表示 , 这是地球上已确认的最大波纹标志 。
据估计 , 该遗址周围地区在白垩纪末期位于60米深的海床上 。 海啸的到来扰乱了海底的沉积物 , 留下了巨大波纹的痕迹 。 由于海啸的特性 , 深水产生的波浪高度随着向浅水移动而增加 。 似乎是因为场地附近水深比较浅 , 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波纹痕迹 。
而且 , 由于水深不太浅 , 有利于保存 。 金斯兰教授对美国史密森尼学会说:“水深非常深 , 因此海啸平息后 , 一般的高潮不会扰乱水底的东西 。 ” 。 60米的最佳水深似乎孕育出了巨大的唇形标记化石 。
在波纹所指示的方向上
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已经有影响的“希克苏鲁伯碰撞理论” 。 该理论认为尤卡坦半岛北部现存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小行星的碰撞点 , 自1980年代首次提出以来 , 已经发现了各种证据支持这一点 。
这巨纹中的纹波方向 , 也与理论内容相符 。 现场的伊亚特湖位于墨西哥湾与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对岸 , 如果将这条线垂直于延伸 , 则它指向陨石坑的方向 。
推荐阅读
- 为人类敲响警钟!57000年前的尸体重见天日,史前生物现身引发关注
- ?了解更多关于俘获离子量子计算的详细信息
- 罗布泊千年干尸分析:祖先是古北亚欧人,1.2万年前几乎灭绝
- 霸王龙是否有羽毛?其实你印象中的古生物形象,大部分都是错误的
- 活了4亿多年,地球上唯一的蓝血生物,能救人却救不了自己
- 土壤农业化学家朱兆良院士逝世
- 这是咋了?继小行星拦截后,人类又造出曲率气泡有望超光速飞行?
- 河南:弟弟冒雨跟婚车,流泪送姐姐出嫁,网友:一家人变两家人
- 未来人类是进化还是退化?科学家:化石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 再过几天,将会有一大笔钱从我们头顶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