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 , 市场上售卖的伊利巧乐兹、蒙牛随变、光明冰砖、苦咖啡等众多巧克力脆皮冰淇淋 , 配料表里面排第一的也是“饮用水” , 脆皮配料也包括了“食用植物油、白砂糖、可可粉、全脂乳粉”等 。
但巧乐兹零售价相比梦龙便宜许多 , 天猫平台的伊利自营旗舰店显示 , 35支巧乐兹的售价为101.6元 , 约合3元/支 , 而梦龙的大部分冰淇淋价格都超10元/支 , 几乎是前者的2倍 。
而与梦龙同属于中高端品牌的钟薛高、中街1946、哈根达斯等雪糕的配料中并没有植物油 , 而是稀奶油、纯牛奶、可可液块等 。
从原材料价格来看 , 一升植脂淡奶油的价格约20元 , 而动物奶油的价格是植物奶油的2-3倍 。 一般低端的冰淇淋都是植脂冰淇淋 , 采用人造奶油 , 营养价值和成本相对较低 , 此次陷入舆论漩涡的梦龙便是如此 , 使用了便宜的原材料 , 但价格却一点都不便宜 。
其实 , 一支简单的冰淇淋主要就是用牛奶和食糖为主 , 调制多种味道 , 而一袋1千克冰淇淋粉价格仅需16元左右 , 可以做70个甜筒或50个圣代 , 算下来单个冰淇淋的成本大约2毛钱起步 。
据未来消费报道 , 冰淇淋产品供应商透露 , 工厂生产的零售价为10元的高端冰淇淋 , 除去经销环节 , 零售商可拿到50%的利润 , 如果采用廉价原材料 , 利润率会更高;往下有更多不同档次和价格的产品 , 最低零售价为1元的冰淇淋 , 零售商也能拿到30个多点的利润 。
1600亿的冰淇淋市场酷暑的夏日 , 在冰淇淋商家来看 , 则是一门赚钱的生意 。 据中国饮食行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 , 2014年 , 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仅有708亿元 , 2019年则迅速增至1380亿元 , 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稳居全球第一 , 预计2021年有望超过1600亿元 。
但长期以来 , 中国冰淇淋的高端市场一直都被哈根达斯、雀巢、梦龙与和路雪等外资品牌“裹挟” , 中端市场主要由国产的伊利、蒙牛和光明把持 。
但近几年 , 国产冰淇淋崛起之势高涨 。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 , 从品牌占有率看 , 伊利市场占有率达13.67% , 连续3年占据我国冰淇淋第一品牌;2016-2017年蒙牛持续发力 , 品牌力指数从第4名上升至第2位;外资品牌和路雪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 , 品牌排名已降至第4位 。
从产品结构方面来看 , 一是以和路雪、雀巢、明治为代表的外资品牌 , 约占全国26%的冰淇淋市场;二是以伊利、蒙牛、天冰、红宝莱、龙凤、思念等企业为代表的全国品牌 , 约占全国41%的冰淇淋市场;三是由各个地方小型企业生产的产品占有了约30%的当地市场 。
但在网红化和高端化的驱动下 , 冰淇淋商家们在口味、原料和包装下功夫 , 基本满足好吃、健康、颜值等需求 , 钟薛高、中街1946、伊利的须尽欢、光明的倍优等高端品牌也迅速崛起 , 钟薛高一度因60元/支的雪糕刷屏引发热议 。
冰淇淋这个原先不太引人注目的小品类 , 渐渐成为一个大产业 , 目前市场竞争还相对分散 , 需求非常多元 , 食品安全问题也亟待解决 。
从中国冰淇淋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 , 未来价格或许会继续拉升 , 而保证产品质量和健康品质大概率会成为中国消费者最重要的诉求点 , 低脂肪、低糖、低盐、高蛋白的健康化 , 将是雪糕产品的发展趋势 , 另外产品颜值、IP属性和社交需求 , 也将是一个重要趋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