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元质点及其倾向力三维坐标概念示意图
两个微元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计算的数学过程类似电场强度和电场力计算过程 , 不同的是根据本模型假说中倾向力场定义 , 倾向力场和万有作用力的数学转换表达式为:
F=(G倾 m1/r3)(rm2)=G倾 m1 m2/r2 (6)
(rm2)为二元复合自由变量 , 表示m1微元质点对m2微元质点施加的倾向力需要距离和质量两个自由变量才能确定其大小 , 且m1和m2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
对于两个等质量且物性相反的微元质点 , 其受力面为平面 , 且经过两微元质点的中心连线的中点 , 并垂直于该中心点连线 。 (参考现代物理学“电场”内容)
三、宇宙演化模型和基本物质结构的形成
本假说接受宇宙大爆炸基本概念 , 但经过本假说重新演绎 。
本轮宇宙大爆炸起源于一个质量密度极大的 , 具有千层正反物质结构的球体 。 借用现代物理学概念 , 近似等于“奇点” 。 但该奇点内部具有多层结构 , 从内到外分别为超临界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 本轮大爆炸的奇点最外层主要显示为反物质性 , 最内层气态物质显示正物质性 , 但的总正反微元物质数量相等 。 如图所示:
奇点结构三维剖面示意图
注:中间红色表示正反微元质点混合气体 , 蓝色表示正物质 , 黄色表示反物质 。
假设宇宙几点物质遵守一般物质的物态特征 , 有固液气三态和超临界态 , 则可画出三相图(四相图) , 如图所示:
奇点物质的示意三相图
注:O点为坐标原点 , A点为三相点 , D点为临界点 , G点为极限点 。
爆炸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加速膨胀时间段 。
此阶段奇点的正反固体物质互相分离 , 并在爆炸瞬间被粉碎为大量质量、形状不一的物质液滴和碎片 。
爆炸过程示意图
注:从内至外的圆圈依次表示大爆炸瞬间的正反物质分离 , 大爆炸初始的正反物质微粒结合和外层空间暴涨 。
第二、减加速膨胀时间段 。
此阶段由于正反物质液滴点在快速冷凝过程中同时受到迅速向外扩散的气态物质的吹压作用 , 不能因自身的表面张力保持圆球状 , 而是被拉长为圆锥形 。 命名这种圆锥形结构的固体正反物质为强单极子 。
正反物质强单极子结构示意图(内部正反微元质点分布顺序不同导致端点指向发出的物性不同)
强单极子因正反物质之间的万有作用力作用 , 迅速结合为第一代偶极子 , 命名为强磁弦子 。
强磁弦子结构示意图
由于强磁弦子的生成 , 导致宇宙中物质之间的排斥力迅速减小 , 吸引力增大 , 但由于惯性 , 宇宙仍保持持续膨胀状态 , 宇宙内的压力和温度持续降低 。
强磁弦子相互间因指南针效应而迅速堆积 。
指南针效应:空间中的一个三维自由的磁弦子(指南针) , 当另一个三维自由的磁弦子靠近时 , 会被同时吸引和排斥 , 该磁弦子的磁力将迫使两个磁弦子同时发生旋转 , 使双方的磁力线正对且方向相反 , 以产生相互间最大吸引力 。 命名这种现象为指南针效应 。
强磁弦子因指南针效应迅速演化为强磁弦体(空穴中子) 。
A型和B型强磁弦体实物模型图
注:图中从左至右分别示意为A型强磁弦体 , B型强磁弦体 , 各顶点上连接的孤立磁力棒用于指示该顶点的磁力走向 , 并不真实存在该固体结构 , 下同 。
强磁弦子和强磁弦体迅速堆砌为第一代类星体 , 命名为强磁类星体 。
第三、减速膨胀时间段(强磁类星体时代) 。
由于指南针效应 , 宇宙中的膨胀加速度迅速消失 , 进入减速膨胀时间段 。
强磁类星体的喷发和爆炸过程类似于小型奇点的爆炸过程 。
从奇点爆炸直到强磁类星体生成和爆炸的整个时间段内都没有机会液化固化的气态正反微元质点 , 直接凝华为外显正物质属性或反物质属性的固态物质点 , 命名为正反以太单极球 , 简称正反以太球 。
正反微元质点组成以太球可能结构示意图(未标识正反微元质点颜色 , 请脑补)
注:1. 本图图源借用百度百科“碳60”词条 。 2.每层富勒烯结构的每个连接点均为正反微元质点交错 , 与更内层富勒烯结构靠异性相吸左右连接在一起 。 3.富勒烯结构因正反微元质点分布并不对称和均匀 , 所以运动中的富勒烯的统计的动态外显倾向力并不完全抵消 , 总是外显出正物质特性或反物质性 , 相应称为正以太球或反以太球 。
推荐阅读
- 揭秘陶乐德事件:男子在拘留室离奇消失,难道平行时空真的存在?
- 青藏高原将停止增高,后果不可承受,我们却未感到危机
- 寻求气候变化的确定性:要多少才足够?
- 少见!今年十五的月亮,不是十六圆
- 科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寻找难以捉摸的基本粒子
- 地球果真出了大问题?火山爆发后出现神秘现象,科学家紧急发声
- 简述相对论发展史:从伽利略到引力波
- 重磅!英美科学家对奥密克戎病毒11个最新判断!对全球意义重大!
- 15000年前海底金字塔被发现,科学家推测:中华文明前身是MU文明
- 人的气运竟然真的存在?科学家竟然已经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