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系外行星|又发现一超级地球?距离我们仅35光年,它的性质如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超级地球 。
每次看到这四个字 , 大家都很兴奋 , 这意味着科学家似乎找到了第二颗地球 。 实际上 , 超级地球并不一定那么接近地球 , 但是在已知的系外行星中 , 的确具有较高的宜居概率 。
长期以来 , 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着系外行星 , 不过可能宜居的却寥寥可数 。 最近 , 欧洲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系统 , 让我们非常兴奋 。
(图片说明:系外行星假想图)在距离我们35光年的位置上 , 有一颗红矮星 , 科学家将其命名为L 98-59 。 这颗比太阳小得多的恒星 , 竟然拥有至少4颗恒星 , 甚至可能还额外有一颗超级地球!
那么 , 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这些行星的呢?
由于距离遥远 , 我们很难直接观测其他的恒星周围是否存在系外行星 , 而是只能通过一些间接的方法 , 比如凌日法 。
所谓的凌日法 , 指的是系外行星运行到宿主恒星和地球之间时 , 我们就会看到宿主恒星的亮度有轻微的减弱 。 这种变化幅度很小 , 但通过人类的灵敏设备还是可以观测到的 。 如果这种变化呈很明显的规律性 , 那就证明是来自于稳定的系外行星公转时的遮挡 , 从而证明系外行星的存在 。
(图片说明:开普勒望远镜)凌日法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寻找系外行星的手段 , 最著名的系外行星“猎手”开普勒太空望远镜、TESS等都是利用这个方法寻找系外行星的 。
另一方面 , 径向速度法也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寻找系外行星的方法 , 其原理就是多普勒效应 。 虽然质量比恒星小得多 , 但一颗行星在运行过程中 , 也会对恒星产生引力作用 , 拉扯恒星前后左右摆动 。
在恒星摆动的过程中 , 它的光谱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 也就是细微的红移或蓝移 , 而且 , 这种变化是呈规律性的 。 所以 , 当我们发现一颗恒星有这样的表现时 , 就可以推测它周围存在系外行星了 。
(图片说明:系外行星中有许多比木星大得多的)不论是哪一种方法 , 都对系外行星有一定的要求 , 其中之一就是要足够大 。 体积大的行星能够产生更明显的遮挡效果、质量大的行星才能将恒星拖动得更远更明显 。 所以 , 目前科学家发现的系外行星普遍都比较大 , 有的甚至比木星重10倍以上 。
同时 , 这两种方法也不是各自独立的 , 而是可以相互配合的 。 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共同观测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系外行星的信息 。
这次发现的超级地球 , 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
这个系统是在2019年被发现的 , 当时科学家们利用TESS(全称凌日外行星勘测卫星)发现了它的3颗行星 。 接下来 , 就要计算这些系外行星的一些基本属性了 。 毕竟 , 想要确定它们是超级地球 , 至少要知道它是不是岩石行星 。
(图片说明:TESS卫星)葡萄牙波尔图大学的天文学家Olivier Demangeon指出:“想要知道一颗行星的构成 , 我们最起码要知道它的质量和半径 。 ”
从恒星亮度减弱的程度 , 科学家们可以粗略地推测行星的体积大小 。 另外 , 根据亮度的变化周期 , 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些行星的公转周期 。
接下来的数据 , 就要依赖于径向速度法了 。 Demangeon和他的同事们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位于智利的甚大望远镜 , 对这个系统进行了径向速度法的观测 。 通过恒星的多普勒效应 , 科学家们可以推测出行星的质量大小 , 有了质量的数据和上面计算的体积大小 , 就可以进而计算出行星的密度 , 这就可以帮助科学家确定它们到底是气体行星还是岩石行星 。
(图片说明:L 98-59三颗行星的模拟图)结果表明 , 这三颗行星都可能是岩石行星 。
最内侧的L 98-59 b非常有可能是一颗岩石行星 , 它的质量仅有金星(金星质量略小于地球)的一半 , 至少在太阳系内 , 这么小质量的天体都是岩石结构的 。 这令人非常兴奋 , 因为科学家此前很少发现如此小的系外行星 。
推荐阅读
- 揭秘陶乐德事件:男子在拘留室离奇消失,难道平行时空真的存在?
- 青藏高原将停止增高,后果不可承受,我们却未感到危机
- 寻求气候变化的确定性:要多少才足够?
- 少见!今年十五的月亮,不是十六圆
- 科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寻找难以捉摸的基本粒子
- 为人类敲响警钟!57000年前的尸体重见天日,史前生物现身引发关注
- 地球果真出了大问题?火山爆发后出现神秘现象,科学家紧急发声
- 简述相对论发展史:从伽利略到引力波
- 重磅!英美科学家对奥密克戎病毒11个最新判断!对全球意义重大!
- 15000年前海底金字塔被发现,科学家推测:中华文明前身是MU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