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都、浮躁到生死疲劳,或许发现了群体心态与自然灾害间的关联
文章图片
第一次听说《浮躁》这部小说 , 就开始佩服贾平凹的功力 , 单单小说名已经精确地表达了那个时代的情绪 。
小说一直没读 , 也不愿意看 , 总想着小说里描述的 , 不过是那些大大小小的陌生的事情和熟悉的情绪 , 没有了读的冲动 。 这就是中年人的心态 , 对什么都失去了热情 , 不再想追问结果 , 那时候还没意识到 , 这就是思想上的躺平 。
后来又听说贾平凹的另一部小说《废都》 , 这部小说出版得更早 , 仅仅“废都”两个字 , 又概括了一种情绪 。 小说仍然没看 , 想象中可能是灯红酒绿背后的荒凉 , 一眼望到头的绝望 , 反反复复后的厌倦 。 后来 , 了解了故事梗概后 , 依然没有读的冲动 。 不过从此更为赞叹贾平凹的洞察力 。
再后来 , 偶然间在网上听了一段介绍莫言的小说的音频 , 随后买了一本《生死疲劳》 。 莫言的小说也还是没有超出贾平凹的小说在我这里的待遇 , 小说依然没有读 , 但我记下了“生死疲劳”这几个字 。
莫言说 , 社会病了 , 我们用文字给它排毒 。 (原话记不清 , 大致如此)
搜索了一下 , 这几部小说出版于1993年至2009年 。 回想起来 , 这个阶段的中国正处于艰难的爬升期 , 而全世界也在这个阶段重新构建 。 兴奋后的失望 , 激情后的疲劳 , 全民的浮躁成为共同的情绪底色 , 时隐时现于我们慌乱的心态 。
直到有一天 , 医生告诉我 , 情绪可以致病 , 也可以治病 , 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 猛然间 , 联想起这三部并没有看过的小说名 , 竟有些小小的惊讶 。
1998年大洪水 , 2003年非典 , 2008年汶川大地震 , 直到2019年底开始的新冠 , 这些天灾 , 与全人类的厌倦、浮躁、疲劳、绝望的情绪之间有没有联系 , 是否存在因果 , 值得思考 。
分形学告诉我们 , 任何一点的特征都和整体特征接近 , 作用于人类个体的“情绪能致病 , 也能治病”的规律 , 同样应该适用于人类整体 。 再进一步 , 人类和其他动植物一样 , 作为地球生态的一部分 , 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此时何为情绪 , 何为整体的心肝脾肺肾 , 或许会有新的表现形式和解释 。
情绪是自然灾害在人类的自然反应 , 还是情绪促进了那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 似乎存在着一些联系 , 其过程和人类个体有或许会一些相似之处 。
【|从废都、浮躁到生死疲劳,或许发现了群体心态与自然灾害间的关联】群体情绪本身或许也只是表象 , 背后又是什么呢 , 文化?道德?今天 , 我们的情绪又能用哪个词去描述呢 。
推荐阅读
- 三星堆三大未解之谜,考古学家都无从下手,一旦解开或将颠覆历史
- 究极元宇宙(2)永恒世界与搞钱
- 地球冷却速度远超预期!或成为第二个火星,人类应该何去何从?
- 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突破性的“细胞流体”技术可能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 简述相对论发展史:从伽利略到引力波
- 心理学是人类最高的能量场,唯有智者才能了解、走近她
- “我为家庭劳碌一辈子,竟被儿女抛弃”:晚年不幸,从60岁后开始
- 究极元宇宙,摆脱肉体,灵魂永生
- 发现难、治愈难,人类什么时候才能攻克癌症?
- 合肥一女子因家庭纠纷,将2岁儿子从14楼扔下,人性险恶超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