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填平认知差:从熵增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新能源一定是未来


科学家 填平认知差:从熵增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新能源一定是未来
文章图片

科学家 填平认知差:从熵增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新能源一定是未来
文章图片


人们可以赚两种钱:信息差和认知差 。
信息差的钱越来越难赚 , 因为这个世界越来越平 , 现在很少有信息在网上查找不到;
所以 , 更多人开始转向去赚取认知差的钱 。
其中 , 预测未来 , 布局现在 , 就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变现 。
2021年 , 有一个赛道无疑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 这个赛道就是新能源汽车 。
在马路上 , 我们看到挂着绿色牌照的汽车越来越多 , 尤其是体型庞大的蔚来汽车 。
它在你身边缓缓驰过 , 传来一阵仿佛电影里宇宙飞船星际启航的声音 , 真能给人一种置身未来的感觉 。
新能源车为什么被如此看好?
新能源为什么一定是未来?
这条赛道竟被称为继10年前智能手机后 , 又一个冉冉升起的行业 。
今天 , 我就试图从熵增的角度切入 , 讨论存量和增量 , 来为你解读并填平认知差 。
01
存量、熵增和内卷
传统的燃油车使用的是汽油 , 汽油从石油中提炼而来 , 而石油是古代生物经过漫长岁月洗礼 , 演化沉积而成的物质 。
所以 , 石油是一种沉积了时间的不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意味着 , 这种资源是存量;
而存量则意味着 , 竞争不可避免 。
你可能听过熵增定律 , 它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内 , 如果没有外力做功 , 最终就会变成一团死气沉沉物质的热力学定律 。
存量 , 就是一个封闭系统 。
在封闭系统中 , 就算个体再努力 , 每天加班到很晚 , 都是在一个低水平上勤奋 , 此时如果竞争又很激烈 , 内卷就无时无刻不发生 。
你看 , 1973年 , 1979年 , 1990年 , 全球一共发生了三次可以被记入史册的石油危机 。
每次危机 , 都爆发了战争或者经济衰退 。
没错 , 因为存量代表稀缺 , 东西不够用了 。
这就好像几个小孩只有一件玩具 , 大家都想要它 , 争抢就必然发生 。
在存量中 , 所有人都会焦虑 。
职场人总是担心下班早就会被打低绩效;
妈妈们总是担心自家娃考不上好学校;
人们总是担心终有一天地球上的石油会被开采用尽 。
02
增量与熵减
那什么是增量呢?
增量是系统外额外的资源 。
一杯温水 , 注入了滚烫的开水 , 它的平均温度就会上升;
一个公司 , 发现了一个全新市场开始推进 , 它的业绩也就可能蒸蒸日上;
一个星球 , 它的居民不再只是利用本身的资源禀赋 , 而是开始更有效地去转化恒星每天源源不断的能量 , 它就能通过外力做功 , 实现熵减 , 摆脱内卷 。
试想这样一个画面:
曝晒的停车场 , 人们回到自家的车旁 , 他们不再紧蹙眉头嫌弃车内的温度被太阳晒得太高 , 而是看到新能源车的电池被太阳充能完毕 , 嘴角露出一道迷人的微笑曲线 。 车主拔下输电线 , 本次停车还给国家电网输送了21度电 , 赚到12.6元 。
钱虽不多 , 但以前停车要付钱 , 现在是赚钱;
以前汽车是负债 , 现在却是资产;
不仅用车不花钱 , 还能赚点买菜钱 。
是的 , 这个画面现在还做不到 , 但随着新能源、光伏技术的发展 , 这是一个可见的未来 。
因此 , 当传统汽车产业 , 开始接入了新能源 , 存量的石油资源就会陆陆续续退出历史舞台 。
当一个蓬勃的增量市场开始绽放 , 全球车主就会像当年更换手机一样 , 把自己的燃油车换成新能源车;把老一代新能源车一部又一部地更换成下一代更能帮车主从省钱到赚钱 , 从赚钱到赚到更多钱的最新技术新能源车 。
这就是增量 , 这就是熵减 , 这就是摆脱封闭系统 , 引入外力做功 , 打破熵增定律的典型 。
这也是特斯拉时至今日 , 动态市盈率依旧被顶到高达650的原因 。
03
还有哪里存在可能
现代社会 , 食物不再匮乏 , 肥胖成了问题 。
于是催生了健身产业 , 让人们在运动器械上践行对抗熵增定律的第二个方法:耗散结构 。
耗散结构的提出 , 令化学家普利高津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奖 , 它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
换而言之 , 如果一个人处于持续不平衡或者不均匀的状态中 , 他就不会陷入熵死状态 。
华为任正非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去跑步健身 , 这就是典型的耗散结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