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高一数学最容易遇到的障碍学习数学其实就是学习解题

高一数学最容易遇到的障碍
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 , 通过初升高的选拔考试后进入高中学习 , 但进入高中后不久 , 很多学生(既便是重点中学学生都一样)就感到很不适应 , 面对许多学习障碍和挑战 , 对考试成绩很不满意 , 感到迷惑 , 不知所措 , 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学科表现得较为突出 , 而在这些学科中又以数学科表现得最为突出 , 一般情况下 , 一期下来以后 , 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种“麻木”和“无所谓”的态度 , 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对数学科产生厌学情绪 , 如果说不是迫于高考的要求和教师的及时引导 , 对数学科产生厌学情绪的人将会更多 。1、影响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根据现在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初中教学现状、高中规模的扩张等 , 我个人认为影响高一数学学习障碍的主要因素有: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不够;心理准备不充分 , 心理承受力不强;非智力因素的干扰影响;初、高中教学内容、要求和教学方法的强烈反差;高一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1)基础知识不扎实初中教学同样受升学压力的影响 , 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复习迎考 , 挤压新课学习时间 , 删减未列入考试的内容或自认为考试不重要的内容 , 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 , 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 如初中对函数和平面几何等内容的新课学习时间不够 , 学生感到困难 , 带着这样的阴影学生到高中碰到函数和立体几何等内容的学习就感到恐惧 , 没有学就产生了畏难情绪.(2)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不够初中教学不太关注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 , 忽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渗透(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可以接受的) , 热衷于通过大量的练习模仿来掌握解题方法 , 如对初中二次函数的学习.(3)心理准备不充分 , 心理承受力不强 , 非智力因素的干扰影响初中学生通过升学考试跨入高中学习 , 特别是考入重点中学学习 , 他们是带着胜利的喜悦 , 满怀豪情、充满希望进入高中学习 , 希望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大显身手 , 能够取得象初中考试中的高分成绩 , 另外 , 由于他们是初中的“优生” , 时常得到老师关爱和称赞 , 是在鲜花和赞扬声中成长起来的 , 心理上具有自豪感和优越感 , 进入高中(尤其是重点中学) , 拔尖学生相对较集中 , 数学成绩不再占有绝 对优势 , 还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 优越感和自豪感得不到老师及时的呵护 , 从而自信心丧失 , 自卑感增强 , 还有一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初升高 , 经过一年(甚至几个月的努力)就能如愿以尝 , 进入高中后想先耍 , 最后再努力考大学 , 对高中学习的难度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 加之当突然一遇到困难时 , 心理承受力又不够 , 所以 , 一进高中学习就感到很不适应 , 在数学学习上出现较大障碍.(4)初、高中教学内容、要求、教学方法的强烈反差随着初中课改的实施 , 普九工作的不断推进 , 初中教学内容在不断删减 , 要求在不断地降低.而高中教学内容 , 就是现使用的试验修订本教材新增加了不少内容.加之高考的激烈竞争 , 高考试题命题方向的调整(由过去的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 , 导致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战略”性调整 , 赶教学进度 , 提前结束新课 , 争取复习时间 , 没有顾及到高一学生的接收水平.另外 , 高中数学教学重在培养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思维的培养训练 , 代替了初中的强化知识掌握和解题为主的培养训练 , 这种定位的不同 , 必然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 , 这是高一新生感到很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5)高一数学教师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各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 , 各校都要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一大批新教师 , 他们多半都被安排到高一年级任教 , 由于他们对高中数学教材的整体结构、体系、教学要求的安排了解不够深入 , 对高一新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不够 , 因此 , 教学上就难免出现高起点(一步到位高考)、跨度大 , 教学重、难点处理不当 , 即使是有 “传、帮、带” , 先听课后上课的安排要求 , 但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各班的班情不一样) , “老”教师特有的表达亲和力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年青教师无法一时简单借用的 , 更何况现在的高一新生对年青教师首先就不信任 , 怀疑老师的水平和能力.另外 , 现在的高一新生还经常把高中教师与初三教师(集中了各校的优秀骨干教师)进行比较 , 多数学生认为高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般 , 甚至还不如他们的初三教师的教学水平 , 这些高一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 , 对高一新生的数学学习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tu2、做好初高中数学科衔接教学的建议针对影响高一新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原因 , 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际情况 ,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沟通 , 做好心理调适高一新生入学 , 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地给学生指出:初、高中数学在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和不同要求 , 在成绩标准上要降低要求 , 能保证在70-80分(百分制)就是不错的成绩了 , 在学习过程中 , 每一位同学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学习障碍 , 甚至是严重的挑战 , 同学们需要具有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 高中数学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 , 培养思维能力 , 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比初中多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比简单机械模仿要辛苦得多)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和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 , 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 , 在课堂上要努力构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融洽的“教学场”(忌严肃的课堂气氛) , 让每一个学生敢想、敢言 , 要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 , 无论是对与错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和剖析 , 抓住每一点成绩和进步 , 给予鼓励和赞扬 ,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自强心.(2)尊重基础和认知水平 , 平稳过渡客观地承认现有初中毕业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 , 放慢教学进度 , 调适教学策略.根据高一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内容抽象、概念较多、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较多等特点 , 所以要放慢教学进度 , 适当降低教学要求 , (尤其是对概念的理解 , 如在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和空集的概念后 , 很多教师就急于让学生辨析φ、 {0}、{φ}的区别 , 这就过早地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 , 学生接受起来感到困难).问题设置注意梯度 , 循序渐进 , 借用初中的传统作法 , 加强练习 , 平稳过渡 , 如在讲完集合的交和并运算后 , 可以设置以下的问题序列 , 让学生熟悉集合的交、并运算 , 并建立运动变化的观点.设集合A={x|-3≤x5}, B={x|x≤a} , 根据下列条件 ,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①A∩B=φ ②A∩B={-3} ③A∩B={x|-3≤x≤a} ④A∩B=A ⑤A∪B={x|x5}以上问题只须要学生在数轴上表示集合A、B , 把实数a对应的点在数轴上从左向右移动 , 就可以得到相应要求的实数a 取值范围.(3)抓住初高中内容的联系 , 突破教学难点高一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与初中内容有密切联系的 , 如果能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 , 进行对比分析、理解 , 那么就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轻松、自然、扫除学习障碍 , 如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 高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 ,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类比初高中两种叙述的含义不够 , 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 , 事实上 , 在初中定义:“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 , 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 , 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 , 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 , y是x的函数”中.我们完全可以找出高中函数定义中的 “集合A、集合B和对应法则f”.“在一个变化过程中x的每一个值”就构成集合A(函数的定义域).“与每一个x唯一对应的y值”就构成函数的值域C B(在映射中并没有要求B中的元素都有原象).“对于x的每一个值 , 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就是说明存在着一个对应法则f.这样类比 , 就把初高中两种叙述方式联系起来了 , 让学生感到高中定义就是从初中定义中过渡过来的 , 而且更广泛 , 但其实质没有变 , 都是刻划一种对应关系(多对一 , 一对一).然后再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中去找出相应的集合A、集合B和对应法则f.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在集合映射观点下的函数定义.(4)加强教师培训 , 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高一新生从初中学习到高中学习的过渡问题.根据各校高一年级新教师增多的特点 , 加强教师培训是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学的重要手段 , 首先要抓好岗前培训 , 利用暑期大学生到校报到后立即组织培训 , 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讲教材体系、重、难点、关键、教学目标和要求及各部分教材处理方法、上示范课、组织评课活动 , 组织新教师编写教案、集体讨论等.要求新教师利用假期做完教材中的所有练习题 , 其次要抓好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集体备课 , 安排有经验的教师首先编写供集体备课讨论的集体教案 , 通过讨论形成不同层次要求的教案设计 , 为年青教师编写教案提供了样板.另外 , 还要求年青教师加强听课学习 , 借鉴有经验的教师课堂随机应变的教育教学艺术.总之 , 抓好初高中衔接教学工作思路和对策是多种多样的 , 只有那种针对学校实际 , 有的放矢 , 灵活多变 , 因材施教的策略 , 才是最有效、最成功的做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