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提前读写|语文学习方法之读写

语文学习方法之读写
【小学语文提前读写|语文学习方法之读写】很大一部分同学可能不知道语文学习是学什么?我个人认为语文学习实际上就是提高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一个过程 。那么语文素质和能力是如何提高呢?纵观我身边几个语文比较好的同学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他们阅读量大、阅读范围广,而且一边读一边写,经常写读后感 。如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读写与语文素质和能力提高有莫大的关联 。首先了解一下何为读?何为写?读既是阅读和理解,写既是书写和作文 。读,可以培养语感 。好的语感对语言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段话里面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而不用另外的一个词语”,“这是一个病句”,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用去问“为什么”,语感都已经告诉我们原因 。而语感的培养就是在于我们平时点点滴滴的“读”所积累的 。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这里所说的“读”,并不仅仅是指把文章朗读或默读一遍,而是还要包括思考和识记等内容 。换言之,读,应该是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 。学习一篇文章,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概括起来就是:第一,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第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第三,记忆文章中的精彩语段和词语 。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在说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问题 。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去解决好这三个问题,这才是“读” 。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读,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手段 。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丘壑” 。这样,在作文的过程中,就不会感觉自己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空洞干巴,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了 。既然“读”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从重视“读”开始吧 。写,在书写方面,高考考纲有明确的要求:作文一类卷书写美观,二类卷书写工整清楚,三类卷比较工整清楚,四类卷书写潦草 。高考从2005年开始,山东单独命题,语文实行网上阅卷 。这就对书写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所以无论是高考考纲还是山东语文网上阅卷,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必须把字写好 。退一步说,要求所有的人都达到美观的程度,也不现实,但是书写工整清楚,避免潦草,这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也许有人拿“写工整了会影响答题速度”之类的话来给自己的书写欠工整找借口 。是的,在你认真书写的最初阶段,它是会对你的答题速度有一点影响的 。可是我们总不能因为还有下一次的“流感”,就不去治疗这一次的“重感冒”了吧?明明知道书写不过关会影响到语文成绩,我们又怎么敢不去重视呢?其实,要做到书写工整并不难 。我们的汉字是方块字 。这句话对我们就是一个启示:方者,方也 。就是要在“方”上动心思 。你的字写得横平竖直了吗?你的字左上角与左下角、右上角与右下角在一条线了吗?还没有?那就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吧 。相信不用多长时间,你自己写的字你自己都不敢认了,你都不敢相信你会写得这么好了 。写,在作文方面 。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作文还是讲究一点“法”的 。在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 。应试作文与平时写的文章是有区别的 。平时写的文章,我们是去“品味”,而应试作文往往是浏览的 。浏览与品味就有了质的区别 。所以写应试作文非注意一点应试技巧不可 。比如文章开头,单刀直入,开宗明义,一开篇先让读者明白你在写什么,这点很重要 。否则,看了半天了,读者还云里雾里,不知道你要说什么 。这怎么可以呢?文章主体部分一定要围绕中心去写,一定要言之有物,这些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做到 。到了结尾部分,对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再强调一次,加深一下读者的印象 。这样,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 。有人把写好作文总结为两句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文章,写成记叙文时,很好地解决了“动之以情”的问题,写成议论文时,很好地解决了“晓之以理”的问题,那么你的作文问题也就解决了 。那么怎么才能写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作文呢?就写好议论文的问题,上文已经有所涉及,所以这里重点谈写作记叙文的问题 。写好一篇不足千字的应试记叙文,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① 调动情感的问题 。做好作文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大题目,里面大有文章可作 。比如选材的问题 。如果选取一些自己比较陌生的材料去作文,就很难调动起自己的创作情感,所以就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熟悉的材料,最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里的一些人或事 。还有一个尽快入题的问题 。150分钟的语文考试划给作文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那么我们从审题立意到开始动笔,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分钟,当然也不能少于10分钟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仅要考虑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更要把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让自己“走进”所要记叙的场景之中去 。这种“身临其境”正是情感被调动起来的表现 。② 截取生活片断,借助“主旨”这根红线,连缀成篇 。这是由作文的篇幅所决定的 。一篇千字文章,不可能把事情的始末全部交代清楚,就是能够交代清楚,也只能是叙述故事的梗概 。这样,不仅内容不厚实,而且还缺乏生动性,不可能“以情动人” 。而截取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断,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则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③ 描写还是叙述的问题 。叙述故事情节,往往容易出现语言干巴,欠生动的现象,这样就达不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所以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最好采用描写的方式,即抓住生活中的三两个特写镜头,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 。我们知道,对事物的描写,越具体了就越形象,从而也就越生动 。最后,再提一个建议:充分地利用课文 。既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读”,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广泛地阅读就可以了 。是的,除了快餐式的文章,还有那些垃圾式的文章之外,我们读什么文章都可以 。但是,读课文有读课文的好处 。第一,课文是你的无声的老师 。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思考的正确与否呢?如果无人请教,我们将无法确定 。可是如果我们去读课文,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 。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指导,课文之后还附有一些注释,它们可以给我们解疑答惑,帮助我们积累知识 。既然除了快餐式的垃圾式的作文之外,读什么都可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课文这个最有力的工具呢?第二,课文大都是一些典范作品,不需要我们再去浪费时间挑选 。第三,高考的出题原则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就是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得重视我们的课文啊!综上所述,我想同学们只要坚持了读和写,结合上面所说的就一定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和素质 。高中语文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如何听语文课此话一出,很快就会有人说,"语文课有什么好听的,从小学到高中,语文都是老一套,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不听课,照样能学会 。"不错,在众多科目中,语文好学,但要学好却不易,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听课是关键 。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 。"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学生在课堂上,接授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持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 。而孩子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听课效率 。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实际是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很多,善于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要点、重点,这才叫做会听 。而老师的提问旨在培养学生的说读的能力,学生在回答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再次阅读课文,然后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表述出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能正确、流畅的表达出来,这无疑也同时提高了写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课后的语文学习中无法达到的 。真正会学习的人都善于利用课堂45分钟 。我们在知道了听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就会想,如何听课才能取得最佳听课效果,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呢要想听好课,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生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 。语文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 。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内容)和采取具体的预习方法 。预习目标(内容)应该包括课堂上老师要讲授的各方面的内容: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这个工作很好做,因为市面上的参考书很多,我相信大多同学手中都会有这类参考书 。在参考书的帮助下,这些内容你很快就能掌握 。既然这样,那你也许会说,该掌握的内容参考书上都有了,那就更不用听课,自学就行了 。我前面已提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区别,参考书只能教会你要掌握的知识,但我们的语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语文,培养我们的语文能力 。有很多家长和老师不大赞成学生过分依赖参考书 。其实,只要善于利用参考书,参考书用好了,对学生的帮助是无法估量的 。怎样利用参考书呢把自己设想成老师,把预习当作备课,带着这种心理来运用参考书,你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不同的老师对课文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些在参考书中体现为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你在参阅参考书时,可看出,写参考书的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先讲什么样,再讲什么,这时,你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等到你在课堂上听课时,听听你的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又是怎样设计教学环节的,两位老师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什么共同之处 。同时你在预习时也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参考书中对课文的分析,你有些地方会和参考书所想的一样,但又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如果能向同学借到有不同分析结果的参考书,则更好,不同的见解能让你去思考,哪种更合理,这个思索过程实际就是你理解课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许会有很多问题,如果你的想法和参考书不同,你就要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想,参考书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上课时,你可以带着问题听老师怎么讲的,这样能加深你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把握也会更准确,这大大减轻了你复习时的负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