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国庆60周年爱国演讲:农具的变化

【农民国庆60周年爱国演讲:农具的变化】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华夏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对于农民来说感受最深的则是农具的变更 。范文23http://
我爷爷出来闯荡的时候 , 他是挑着扁担出来的 , 我们这支家族便与土地打起了交道 。我出生在农村 , 从小就接触农具 , 参加工作后又没离开过“农口” , 现在又承包了一些荒田 , 成了“农场主” , 可以说 , 数十年中 , 各样农具一直没离开过我的手和我的视线 。
新中国成立后 , 我们家在黑龙江定居 , 爷爷带领父亲和叔叔们在那片荒草没膝的平原上 , 用一把铁镐、一柄弯锄垦荒造田 , 为全家人植下了绿色的希望 。我记事时 , 生产队正办得红红火火 。农村家家户户都在正房旁边盖间厢房 , 专门用来存放各种农具 。那时 , 农村还看不到“机械化”的影子 , 家家是春推木犁、夏挥长锄、秋舞镰刀、冬抡锹镐 , 光农具粗分就有耕地整地农具、播种农具、灌溉农具、收获农具、加工农具、运输农具等七八种之多 , 农具繁多杂乱 , 没有一个专门的屋子来装是不行的 。农具多 , 是因为农具原始、性能低下 , 比如春播 , 那时在播种时 , 一律采用人工手捻——用手将一粒粒种子埯进地里 。前边一人手播 , 中间一人“踩格子” , 后面一人用脚踢土盖垄 , 再后面还要有一人牵着牲口拉着磙子压平 。种一条垄至少需要四个人同时忙活 , 人和牲畜都累得要死 , 春播成了难捱的一关 。即使是这样贪黑起早、没日没夜地干 , 也不能确保块块地“保墒” 。
生产队解体后 , 出现了“葫芦点子”、“木收子”、尖犁铁铧、扬锨等农具 , 人们的劳动强度稍稍有所减轻 。九十年代的时候 , 家里托人从外地购买了犁地、作垄一体化 , 点种、施肥、“踩格子”、盖垄一体化的新型农具——平犁和播种机 。有了这两样新农具 , 两个人即可播种 , 原来10天的工作量现在3天就完工了 , 不仅省人省力省时 , 而且播种质量还高 , 人和牲畜都松了口气 。高杆作物“铲二遍地”后 , 施肥、施药成了一个大难题 。后来 , 市农业科研部门研制出了一种“药锄” , 即在铲头遍地时 , 农药与铲地同时完成 , 这下可免去了家人冒着酷暑钻垄沟之苦 。两年后 , 一种叫作“多功能旋茬机”的农具开始进入农村 。过去地里的作物茬子都是人工一个个地刨下来 , 有了“多功能旋茬机”就省事多了 , 旋茬机一下地 , 茬子顷刻间就被旋翻下来 , 而且整地、作垄、耙压等多道工序一次完成 , 日作业量达到30多亩地 。这简直是一次“农业革命” , 我家春播的时候 , 很多乡亲都跑到地头去“看新鲜” , 羡慕得不得了!一年之后 , 便没人围观了 , 因为农村家家都买上了旋茬机 。再春播时 , 家家就不再人喊马嘶地紧张了 , 只需派三两个人 , 把种子、化肥往机器里一放 , 悠哉游哉地便把地给种好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