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读后感|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读后感( 三 )


二是要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还必须经常加以实践 。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然后再把理论带到实践中去检验,并指导人们的实践 。要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也应当不断地实践 。经济学家常常喜欢说这么一句话:学习经济学并不能保证你不站到领取救济金的队伍里,但至少可以让你懂得为什么失业 。可见经济学这门知识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正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说: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 。它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学习经济学并不是要用现成的理论去套现实问题,而是要学会一套分析这些问题的方法 。经济学不可能为所有问题都提供现成的答案,但能教会我们分析这些问题的方法 。我觉得,通过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于现实问题又多了一种思考的方法,那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观察、去分析、去判断 。尤其要从一些常见的、微不足道的现象中去发现更为深刻的内涵,这方面,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浙江图书馆作的一场
题为谁妨碍了我们致富的演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马路上有人吵架,大家驻足观看,必欲究其所以才肯走;红灯抢行,十字路口乱作一团,彼此挤得动弹不得;开会时因某人未到,大家等上十几分钟这些现象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但从茅于轼的眼光看来,这些现象是使中国成为穷国的根本原因 。以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来看,穷是因为许多生产潜力不能发挥,因为人们的劳动没有用在生产上,甚至用在了抵消别人劳动成果的努力上;更因为各种各样的浪费普遍存在,耗掉了社会巨大财富 。只有老百姓们自己明白如何把自己弄穷的,才能改正,才有可能变富 。谁妨碍了我们变富,答案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茅于轼认为,要想把我们的国家变富,就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要让资本和劳动充分地就业,流动到最适合他们的地方去,因此,交换能够创造出额外的财富,任何有碍于自由交换的东西都有碍于财富的增加 。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尤其是几堂经济学的辅导课下来,使我对经济的关注充满了从未有过的热情,比如在当前防治非典的特殊时期,我除了关心非典的动态情况外,非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口罩与GDP究竟有多大关系,这些成了我每天看报、上网的一个重点 。我自信,我会更多地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现实问题,用成本、效益等经济学方法去安排和指导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一句话,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

三是在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同时,我们还要防止片面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家在研究许多问题时,都假设处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都以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的 。许多定理、论断都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得出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真的就是那么整齐划一吗?难道我们做每一件事,就都只仅仅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吗?就拿《经济学是什么》一书中所举的小王下海一事来说,小王下海一年赚了5万元,而失去了机关工作总的损失是5.4万元,即付出的机会成本是5.4万元,由此经济学家就得出了由于机会成本大于所得利益,故结论是小王下海是得不偿失 。这种分析方法固然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但是这仅仅是从经济利益角度来分析,假如说小王在机关里虽然清闲一点,但整日埋没在文山会海、是非堆里,身心极度疲惫,一年下来丝毫没有成就感 。相反,虽然下海后付出了高额的机会成本,但小王却学到了许多在原先机关里学不到的东西,短期看在经济上并不上算,但长远而论,却可能会有大的发展前景,如若这样,我觉得小王下海又未尝不可 。这里就有一个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比较,物质利益(收入)与精神利益(愉悦)的比较 。再比如,书中所举硅谷离婚率低一事 。按经济学家的看法,由于离婚诉讼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机会成本太高,所以导致离婚率低,那么伦理道德、法律秩序又该摆在何等地位?我们认识任何事物,都应当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去把握它 。如果学经济学的只强调经济,学历史的只强调过去,而不愿关心与之紧密像联系的政治、文化等等,不知道事物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会走向片面的误区 。经济学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学派、观点,我以为正是经济学全面、联系地对待客观事物的又一佐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