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苏轼《诸葛亮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 )
C.孔明迁刘璋 D.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
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古诗文阅读]苏轼《诸葛亮论》阅读练习及答案】A.苏轼的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其独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 。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指出孔明失败的原因是“仁义诈力杂用” 。
B.在第二段中,苏轼认为孔明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却是使用诈力,而且他认为孔明和曹操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
C.第三段是说孔明既不能全信义,就应该用智谋,而且提到只有汤、武才能用“大义”,其他的人都不能用 。
D.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法和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 。
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 。(4分)
译文:
(2)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3分)
译文:
(3)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3分)
译文:
答案:
5.B 信:通“伸”,伸#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张
6.D A 。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B.动词,“及,比得上”;助词,用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表示状态 C.副词,“才”;副词,“竟然”D 连词,“来”
7.D 这是对诸葛亮的一种建议,而不是诸葛亮“诈”的表现 。
8 C 原文的意思是说“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而不是说其他的人不能用仁义 。
9、(1)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而勉强向他臣服,听闻孔明的高风亮节,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者啊 。(“特”“威劫”“臣之”译对一个1分,文意1分 。)
(2)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
(3)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过节,又一定不能去为魏国办事,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
【参考译文】
用仁义取得天下,用仁义守住天下的,是周朝 。用欺诈的手段取得天下,用欺诈的手段守住天下的,是秦朝 。用秦取得天下的方法去夺取天下,用周守天下的方法去守卫天下的,是汉朝 。仁义欺诈的手段都使用来夺取天下,这是孔明失败的原因啊 。
曹操乘东汉末年衰微的局势,用狡诈的手段实现了他的邪恶的目的,孔明以此为耻辱,想在天下伸张正义 。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威震四海,向东占据了许州、兖州,向南统治了荆州、豫州,孔明用来依靠的且胜过别人的地方,只是那一点点的忠诚信义,还想用它来激励天下的民心 。天下那些品行端正能够慷慨赴死的有节操气概的人,本来不是发自内心地佩服曹操,只是因为受威力胁迫才勉强向曹操称臣,(他们)听说了孔明的品格,就是远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像这样,(孔明)即使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天下的人都可为他所用 。何况杀了一个无辜的人来得到天下,这样的事情不会去做,然后天下的忠臣义士才会乐意为他效全力而死 。刘表死的时候,先主刘备在荆州,孔明想偷袭杀掉刘表的孩子,先主刘备不忍心 。这月后刘璋以交好的态度迎接先主来到了蜀地,没过几个月,孔明就扼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背,夺取了他的土地 。这种做法和曹操有什么区别呢!曹军和刘军军力不相当,天下人都知道 。就军队而言不如曹操的多,就土地而言不如曹操的广阔,就打仗而言不如曹操的战斗力强,但是有一点可以胜过他,那就是忠诚信义 。孔明放逐了刘璋,已经辜负了天下有志之士的期望,这时才开始治理军队振奋士气,成为仁义之师,向东长驱直入,再想着让天下人响应,大概也很难了 。